千禾味业左手分光5亿利润,右手扛业绩腰斩
在调味品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曾凭借“零添加”概念风光无限的千禾味业,近期因一笔近乎“清仓式”的分红引发市场广泛争议。2024年,这家企业在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情况下,将5.14亿元归母净利润中的5.13亿元用于分红,分红比例高达99.94%。看似慷慨的背后,是业绩增长失速、品牌信任崩塌、行业巨头围剿的多重困境,这场“分红大戏”更像是企业在危机中的无奈挣扎,而非健康发展的信号。
回溯千禾味业的发展历程,“零添加”曾是其破局的关键。早年间,在海天、李锦记等行业巨头占据主流市场的背景下,千禾味业以“零添加”为差异化卖点,精准切入消费者健康需求,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借海天“双标门”事件的东风,千禾味业营收同比增长31.62%,净利润飙升54.22%,市值一度大幅上涨,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黑马”。彼时,“零添加”不仅是产品标签,更成为千禾味业吸引资本和消费者的“金字招牌”。
然而,这份风光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千禾味业首次遭遇上市以来的营收、净利双降,营收同比下降4.16%至30.73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3.07%至5.14亿元。2025年一季度,业绩颓势进一步加剧,营收同比下滑7.15%,核心业务酱油、食醋收入分别同比下滑4.69%和10.64%,曾经支撑企业增长的“双引擎”彻底熄火。业绩的持续下滑,暴露了千禾味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诸多短板。
从市场环境来看,“零添加”已不再是千禾味业的独家优势。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海天、李锦记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零添加”赛道,推出同类产品。在巨头的资金、渠道和品牌优势面前,千禾味业的“零添加”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原本的差异化卖点,如今已沦为行业“标配”,千禾味业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更严重的是,千禾味业的品牌信任度在2025年遭遇重创。3月,第三方测评机构报告显示,千禾味业“千禾0”系列产品检出微量重金属镉。尽管公司紧急发布官方检测报告,声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消费者对“零添加”的固有认知已被打破。长期以来,千禾味业将“千禾0”注册为商标并放大在包装上,刻意营造“绝对纯净”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误以为“0”就意味着不含任何非必要物质。此次重金属风波,让消费者觉得受到了“欺骗”,品牌口碑一落千丈,不少忠实消费者选择放弃购买,转而选择其他品牌。
雪上加霜的是,国家政策的调整给了千禾味业致命一击。2025年,国家卫健委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2027年3月起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强调食品配料。这一规定直接宣判了千禾味业核心营销标签的“死刑”。要知道,“零添加”系列产品占千禾味业营收超40%,失去这一标签,意味着千禾味业需要重新构建品牌营销体系,而在短期内,其产品将面临严重的市场认同危机。
在业绩和品牌双重压力下,千禾味业的内部运营也问题频发。为应对市场竞争,公司进行了渠道调整,2024年淘汰了超过200家经销商,仅净增66家。这种激进的调整导致线上线下收入双双下滑,终端销售陷入困境。同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0天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157.1天,远高于海天味业的54.63天,大量库存积压不仅占用了企业资金,还增加了经营风险,资金回笼速度的放缓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就在此时,千禾味业宣布的5.13亿元“清仓式”分红,更像是一场为创始人家族服务的资本腾挪。从股权结构来看,创始人伍超群家族合计持股超过50%,此次分红中,约2.56亿元将直接流入伍氏家族口袋。而在此之前,伍超群为认购2023年公司定增,曾质押1.6亿股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38.18%,筹措了8亿元资金用于产能扩张项目。如今项目竣工,通过高额分红,伍超群可分得约2.09亿元,恰好能缓解其质押融资的本息压力。
这种“左手定增输血,右手分红回血”的操作,看似精妙,实则暴露了企业的财务困境。表面上,千禾味业试图通过高分红向市场传递“现金流充裕、资本开支高峰已过”的积极信号,稳定股价和投资者信心。但实际上,在业绩下滑、资金回笼困难的情况下,将几乎全部利润用于分红,意味着公司放弃了将资金投入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还会加速消耗企业的“家底”,让千禾味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加被动。
面对重重危机,千禾味业并非没有尝试破局。公司推出了有机酱油、减盐30%酱油等高端产品,试图打造新的增长点,但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些产品尚未能有效拉动业绩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巨头早已布局;另一方面,在品牌信任度受损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千禾味业的高端产品缺乏认同。此外,千禾味业在研发投入上一直不足,缺乏真正具有技术含量和差异化的产品,难以构建新的竞争壁垒。
从渠道布局来看,千禾味业过度依赖C端零售市场,在餐饮渠道上与海天味业等巨头差距明显。海天味业餐饮渠道占比达35%,而千禾味业餐饮渠道占比极低。餐饮渠道具有订单稳定、销量大的特点,是调味品企业重要的增长引擎。千禾味业若不能在餐饮渠道实现突破,将很难在与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海外市场也是千禾味业可以探索的方向,但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几乎为零,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如今的千禾味业,就像一艘在风浪中飘摇的船。业绩下滑、品牌信任崩塌、政策利空、巨头围剿,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企业陷入困境。而5.13亿元的“清仓式”分红,不仅没有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反而可能让企业失去扭转颓势的机会。未来,千禾味业若不能尽快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在渠道和产品上实现突破,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这场“分红大戏”,或许不是企业破局的开始,而是危机进一步加剧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