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卖资产“输血”利润?复星医药上半年净利增38%,三大主业集体疲软
8月26日,复星医药2025年半年度报告的披露,让这家老牌医药企业的经营现状陷入舆论漩涡。财报中营收与净利润的反向变动,看似亮眼的盈利增长背后,实则是靠变卖核心资产撑起的“虚假繁荣”,而其三大主营业务板块的集体疲软,更暴露出企业发展的深层危机。
资产处置成“利润引擎”,核心业务陷77亿巨亏
翻开复星医药半年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17.02亿元净利润、38.96%的同比增幅,乍看之下似乎展现出良好的盈利态势。但深入剖析利润构成便会发现,这份成绩单的“水分”远超预期——高达94.91亿元的“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才是推动净利润增长的关键力量,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出售“和睦家”剩余股权及其他非核心资产。
这意味着,若剔除这笔一次性资产处置收益,复星医药上半年核心业务实际利润为-77.89亿元,陷入巨额亏损。与此同时,反映主营业务真实盈利水平的扣非后净利润为9.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3.39%,进一步印证了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正持续下滑。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以来,复星医药已签署超20亿元的资产处置协议。对于一家以医药研发、生产和医疗服务为核心的企业而言,频繁变卖资产并非长久之计。随着优质资产的不断剥离,未来资产处置对利润的支撑能力将大幅减弱,一旦失去这一“利润引擎”,企业的盈利困境或将彻底暴露。
医疗服务扩张遇挫,亏损加剧难掩经营短板
在医疗服务板块,复星医药的扩张战略并未收获预期成效。其控股子公司健嘉医疗目前运营16家康复医疗机构(含4家试运营机构),另有7家处于筹建阶段,看似布局不断扩大,但业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该板块上半年营收35.92亿元,同比仅减少0.67亿元,营收规模基本持平,但“分部业绩”却亏损0.4亿元,较去年同期多亏损1.14亿元,亏损幅度显著扩大。对于亏损原因,财报将其归咎于三方面因素:部分在建医院转固定资产后产生的折旧费用、新增试运营及筹建机构的纯投入,以及医疗收费降价与药品集采导致的盈利空间压缩。
然而,这些理由难以掩盖企业在医疗服务运营管理上的短板。一方面,复星医药未能有效控制新建及试运营机构的成本投入,导致前期投入持续吞噬利润;另一方面,面对医疗政策调整带来的盈利压力,企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未能通过优化服务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弥补利润缺口。更关键的是,财报中未披露任何关于康复机构单店盈利的详情,这种信息披露的模糊性,不禁让人对其医疗服务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产生质疑。
器械与诊断板块双承压,主营业务亏损难逆转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板块,同样是复星医药上半年的“业绩拖累项”。该板块上半年营收19.55亿元,同比下降5.51%,不仅营收下滑,还出现0.56亿元的亏损,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从市场表现来看,国际市场受地缘政治影响,北美等地销售收入大幅下滑,暴露出复星医药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上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在国内市场,医学诊断业务遭遇集采冲击,试剂、设备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导致营收承压。同时,企业在高端诊断设备领域的研发进展缓慢,新产品推出有限,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再加上成本控制不佳,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令人费解的是,财报中提到该板块上半年“分部利润增长0.73亿元”,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一增长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改善,而是依赖“联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增加”和“出售非核心资产”。这种靠非主业拉动利润增长的模式,本质上是对主营业务亏损的掩盖,无法改变板块核心竞争力薄弱、盈利能力缺失的现实。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压力加大,该板块的经营困境短期内难以逆转。
制药业务增长乏力,创新药难挑大梁
作为复星医药的核心业务,制药板块上半年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该板块营收139.01亿元,同比下降5.29%,核心业务收入的下滑,直接影响了企业整体的经营稳定性。
尽管创新药收入表现亮眼,上半年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但从收入占比来看,创新药仅占总营收的22%,对板块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在成熟药领域,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影响,复星医药42个集采产品因降价导致营收大幅下滑,而首仿药、改良型新药的推出严重不足,未能及时填补集采带来的营收缺口,成熟药业务的增长陷入停滞。
研发端的表现也未能给市场带来信心。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25.84亿元,其中8.67亿元为资本化研发投入。虽然研发投入规模不小,但资本化研发投入若后续项目未达到预期,将对未来利润产生潜在影响。此外,公司在研的70余个创新药项目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等多个领域,但目前尚未出现能带动营收增长的“重磅药”,研发资源分散、重点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等问题突出,创新药研发的“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复星医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挑战。靠变卖资产撑起的利润增长缺乏可持续性,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全线承压,亏损与下滑成为常态。对于复星医药而言,若不能尽快调整战略方向,聚焦核心业务,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未来或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陷入更深的发展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