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胡宝成

书画在线 转载

2025-09-05 11:27

                       

胡宝成,号竹根,竹根居主人,1958年生于浙江建德。现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特聘画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华夏国艺书画艺术中心副秘书长、孔子美术馆培训中心书画客座教授、袭古创今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杭州建德梓源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专职画家。1985年进修于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

2016年出版《中国邮册》。 

2020首届书画交流论坛暨名家入驻玉女潭写生基地邀请展。

2020年《山水画未来创作——更需写实与意境相结合》荣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规划课题一等奖。

2020年12月国画《嵩溪古村》入选子曰美术馆首届“翰墨春秋”——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并且荣获“翰墨春秋艺术传承成就奖”。

2021年作品《舞龙峡飞瀑》《江南韵》入选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永远跟党走”——百位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21年参加北京民族文化宫全国百位书画家名家书画展、博鳌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

2021年8月被认定为第四批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下梓硬板龙”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1月参加“向人民汇报——新文艺群体书画家作品年展”。  

2022年7月结业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书画人才线上高级研修班”并获得结业证书。

2023年杭州市非遗传承人。

2023年参加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汉风唐韵.丝路万千第一展国际文化艺、北京炎黄艺术馆书画作品展。

2023年8月参加孔子博物馆第五届古建与书画之美——书画名家邀请展、时代之音高峰之路书画艺术创作发展峰会、书画作品展、山东青岛第一届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23第二十二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

其作品收录于《中华英才》《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百年翰墨不负丹青》《盛世华章.讲好中国故事》《走近大国的开拓者》《美术里的中国》《新文艺》《中国最具学术价值的百位书画名家精品典藏》《荣宝斋实力与价值、当代名家雅集》《献礼冬奥》《中国经贸》等50多项国内外报刊杂志。

                   

竹根深处的艺术回响:胡宝成的笔墨人生与精神乡愁

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胡宝成(号竹根,竹根居主人)是一位以山水与牡丹见长,却将生命根系深扎于文化土壤的艺术家。他1958年生于浙江建德,一个素有“锦峰绣岭、山水之乡”美誉的地方。这片土地不仅赋予了他最初的艺术灵感,更成为他一生创作的精神原乡。从1985年进修于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到如今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非遗传承人,并在国内外艺术舞台屡获殊荣,胡宝成的艺术人生是一条从传统中走来、向未来奔去的长河,其间流淌着写实与意境的交融、个体与时代的对话。

一、艺术启蒙:乡土与传统的双重滋养

胡宝成的艺术之路,始于建德山水的孕育与民间文化的浸润。浙江建德自古文人荟萃,徽派文化与江南水乡气质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美学。幼年的胡宝成便对自然山水与民俗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日后成为其非遗传承项目的“下梓硬板龙”,更让他早早接触到民间艺术的造型与韵律。这种乡土文化的启蒙,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的“民间性”与“人文性”埋下伏笔。

1985年,他进入东方美术电视函授学院进修,开始系统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与理论。这一时期,他深入临摹宋元山水、明清花鸟,尤其受黄公望、倪瓒等文人画家的影响,注重“以书入画”,追求笔墨的书写性与意境的营造。但他并未止步于仿古,而是将传统技法与实地写生相结合,常深入新安江、富春江一带采风,以毛笔直接对景写生,捕捉江南山水的烟云变幻与生活气息。这种“师古人、师造化”的双重路径,成为他艺术语言的根基。

二、艺术突破:写实与意境的辩证统一

胡宝成的艺术突破,集中体现于他对“写实与意境相结合”的自觉探索与实践。2020年,他的论文《山水画未来创作——更需写实与意境相结合》获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一等奖,这不仅是一次理论总结,更是他多年创作的理念宣言。

在中国画史上,“写实”与“写意”常被置于对立面,但胡宝成试图打通二者的界限。他的山水画,如入选全国展览的《嵩溪古村》《舞龙峡飞瀑》,既注重物象的准确刻画——古村的砖瓦纹理、瀑布的水势动感皆栩栩如生,又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与水墨氤氲的渲染,营造出超脱于物外的意境空间。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客观自然的简单复制,而是融入了人文记忆与情感投射的“心象风景”。例如《江南韵》作品中,朦胧的远山、轻舟、屋舍与烟雨,既是对江南景物的真实描绘,也是对“江南文化精神”的意象化表达。

在牡丹创作中,他同样跳脱了传统“富贵牡丹”的俗套,以山水画的笔意融入花鸟画。他常以泼墨、积墨法表现牡丹的丰腴层次,又以工笔细节勾勒花瓣的柔美形态,形成“兼工带写”的风格。牡丹在他笔下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成为承载生命热情与文化象征的媒介。

这一艺术突破的背后,是胡宝成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他认为,当代山水画既不能脱离现实成为虚无的笔墨游戏,也不能沦为照相式的风景记录,而应在“写实”中传递“意境”,在“意境”中回归“真实”。这种辩证思维,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现代视觉的感染力,又延续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美学传统。

三、心路历程:在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之间

胡宝成的艺术创作,始终伴随着一种文化自觉与身份思考。作为非遗“下梓硬板龙”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深谙民间艺术的价值并非仅存于形式,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记忆与集体情感。他将这种意识融入书画创作,

他的多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百年翰墨不负丹青》等权威典籍,表明其艺术成就已被纳入主流学术视野。但他并未因此陷入“权威化”的桎梏,反而更坚定地走向民间与生活的现场。他参与博鳌论坛、玉女潭写生、孔子博物馆展览等活动,始终保持着与公众、与传统、与时代的互动。

这种互动背后,是一种深沉的文化使命感。胡宝成曾言:“书画之道,非技之艺,乃心之学。”他的创作心路,是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的升华。在建党百年、冬奥等主题创作中,他并非简单进行政治宣传,而是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的文化符号,通过山水、花鸟的语言,传递民族自信与时代精神。

四、风格成就:独树一帜的“竹根美学”

纵观胡宝成的艺术历程,其最显著的成就莫过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竹根风格”——扎根传统、沉潜生活、追求苍润兼济的美学境界。“竹根”之号,正是他艺术精神的隐喻:如竹之虚心有节,如根之深扎沃土。

他的山水画以“浑厚中见灵秀”著称,善用积墨法营造山峦的厚重体量,又以淡墨擦染表现云水的空灵,如《秋山飞瀑图》中,巨石嶙峋与飞瀑流动形成张力,整体气势磅礴却细节丰富。他的牡丹作品《富贵吉祥》,则“艳丽中带清雅”,以色彩饱满、笔触奔放展现生命活力,却通过枝叶的墨色调配避免俗艳,透出文人画的含蓄品格。

在技术层面,他融合了北派山水的雄强与南宗水墨的温润,并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与透视技巧,但始终以笔墨为中心,强化线条的书写性与墨色的层次感。在思想层面,他的作品常隐含人文关怀,如古村系列中对传统聚落的描绘,不仅是对建筑景观的记录,更是对农耕文明与乡土情感的回望与挽留。

五、结语:艺术家的文化乡愁与未来展望

胡宝成的艺术人生,是一场从未远离故乡的远行。建德的山水、民俗、非遗记忆,始终是他创作的底色;而全国性的展览、国际化的论坛、多元的媒介传播,则让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文化使者。

他的执着追求,在于以书画为舟筏,渡人渡己,通往那个既真实又诗意的精神家园。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入选数十种权威刊物并广受关注,正因其传递了一种可共鸣的文化内涵——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对自然、传统、乡土的眷恋从未消退,而胡宝成的艺术,正是这种“文化乡愁”的视觉化身。

未来,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深入,胡宝成这类根植传统却面向未来的艺术家,将愈发显现其价值。正如他在中央文旅干部学院高研班结业后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但灵魂终归故乡。”这位竹根居主人的艺术之路,仍将在沉淀中开拓,在回归中创新,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丹青篇章。

著名艺术评论家王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