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潮老师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座谈会上的讲话

意门国际 转载

2025-09-05 10:56

《中华砚文化汇典》座谈会发言

陈高潮

尊敬的刘司令、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华砚文化汇典》这部国家文化工程收官。这不仅是中国砚文化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文明物质与精神双重传承的生动见证。作为参与出版的见证者,首先介绍我和砚文化研究会的缘分。我要感恩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原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节先生,是他给我引荐与砚文化研究会结缘,这是我出版生涯的一份荣誉。我要感谢砚文化研究会选择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让我们能为《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工作尽一份责任。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的七卷20册之中承担了四卷7册的出版任务,包括《中华砚文化汇典·历代砚文献(上、中、下)》、《中华砚文化汇典·澄泥砚》、《中华砚文化汇典·古砚铭文选集》、《中华砚文化汇典·民间藏砚》和《中华砚文化汇典·洮砚》。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是2021年承接这项出版任务的。接到出版任务,我们组织安排出版社业务骨干,精编严校,紧盯出版编印发的各个环节,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出版任务。在完成这项出版任务过程当中,我们接触最多是刘红军司令和阴巍秘书长,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常常感动和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编撰、出版历经13年,这么宏大的文化工程,竟然是由刘红军司令创会会长率领一群志愿者用这个民非组织完成的。一个人,刘红军司令高举着这面大旗;一群人,张希清、张补旺、张淑芬、张国兴、关键、刘克唐、华慈祥、赵安泽、金彤、张得一、苏文源、阴巍等一批我还不知道姓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凭借一份对中华砚文化的热爱,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言表的困难;作为一群志愿者,他们默默坚守,不比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容易。《汇典》的学术、历史文化价值,许嘉璐会长亲自撰写序言,加上各位专家中肯的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出版不仅是文字的凝固,更是文化生命的延续。这部典籍的出版实践,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广阔的路径:从保护维度,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中华砚文化数据库”,对濒危砚种(如山东红丝石砚)进行3D建模与工艺复原,解决“人亡艺绝”的危机;从研究维度,打破“就砚论砚”的局限,与考古学、材料科学、艺术史交叉融合。例如,与中科院地质所合作分析澄泥砚的烧制温度曲线,揭示唐代制砚工艺的科技含量;从传承维度,推出“典籍+衍生品”模式,典籍中收录的“砚田永乐”理念,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文化产品,更可转化为当代职场人的心灵慰藉。如与荣宝斋合作开发“砚台纹样丝巾”,与故宫文创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砚台盲盒”,让千年砚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在“无纸化办公”时代,砚文化承载的“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恰是对抗浮躁社会的良药。

《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从权威工具书到文化IP的跃迁,要让这部典籍真正“活起来”,需构建学术、市场和传播的三维影响力。最后,我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一是加强版权管理,尽快申请全书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加快数据库开发,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科技手段,拓展中国砚文化的广泛传播;三是砚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包括砚铭、拓片都可以装裱作为礼品等等;第四是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促进砚文化国际传播;第五增加一个目录卷,方便读者查找需要的内容,纸质书目录也可以与数据库的建设一起完成;第六是研究国家文化扶持政策,申请国家相关文化项目资助;第七编写砚文化汇典出版口述史。《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13年来有好多感人的故事,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工作,建议将重要的人和事,采用口述史的形式生动的记录下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谢谢大家!

作者:陈高潮,第十四届韬奋奖获得者,编审,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传媒研究院专家委员,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来源:聚砚斋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qZXYSUHpLUNU-Me8eWImw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