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莱雅“病急乱投医”?裁员降本省下的钱,全砸给顶流代言,港股上市前路未卜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5 09:47

作为首个冲破百亿营收大关的国货美妆企业,珀莱雅(603605.SH)曾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增长标杆”。然而,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报表,却撕开了这家头部企业的增长困局——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放缓,主品牌陷入停滞,即便靠裁员降本“节流”,又斥巨资签下三位顶流明星代言“开源”,市场却用7.59%的股价跌幅投下反对票。更严峻的是,竞争对手上美股份正以16%的营收增速紧追不舍,而珀莱雅寄望的港股上市与海外并购,不仅面临资金短缺的现实难题,更充满未知风险,曾经的“国货美妆一哥”,正站在业绩增长的十字路口。

主品牌失速:大单品触顶,新品牌难扛大旗

珀莱雅的业绩压力,首先来自于“压舱石”主品牌的意外失速。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主品牌实现收入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这一数据与2024年同期38%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支撑其多年增长的核心动力正在熄火。

回溯珀莱雅的崛起路径,“大单品战略”是关键推手。红宝石面霜、早C晚A系列曾凭借精准的成分营销和渠道红利,成为现象级产品,一度占据主品牌营收的半壁江山。但如今,这两大王牌系列却集体“踩刹车”。珀莱雅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辩解称,大单品进入“平稳阶段”,并非长期天花板,还强调公司2%的市占率与海外成熟市场存在差距。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在消费者审美疲劳、同类竞品扎堆的当下,珀莱雅的大单品已经触及增长瓶颈。

为了弥补主品牌的增长缺口,珀莱雅近年来孵化了彩棠、OR等新品牌,2025年上半年,彩妆品牌彩棠以21.11%的增速创收7.05亿元,洗护品牌OR更是凭借102.52%的同比增幅斩获2.79亿元营收。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却难掩新品牌的“成长烦恼”。

彩棠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依赖创始人唐毅的“明星化妆师”标签,主打“专业彩妆”定位。但这一护城河正在被竞争对手攻破。珀莱雅的老对手上美股份(2145.HK)近期联合明星化妆师春楠,推出了直接对标彩棠的彩妆品牌NAN beauty,涵盖妆前精华、遮瑕、粉底液等核心品类,精准狙击彩棠的目标客群。对于依赖“人设”而非技术壁垒的彩棠而言,NAN beauty的入场意味着其差异化优势被大幅削弱,未来能否守住现有市场份额,仍是未知数。

而OR的高增速,更多源于“基数低”的红利。2.79亿元的营收规模,在珀莱雅53.62亿元的总营收中占比不足5%,远不足以撑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洗护赛道竞争激烈,国际品牌如宝洁、联合利华占据主流市场,本土品牌也面临同质化竞争,OR能否持续保持翻倍增长,难度不小。

营销“豪赌”与成本“节流”

面对业绩压力,珀莱雅选择了一套“矛盾”的应对策略——一边是大刀阔斧的裁员降本,一边是不计代价的营销投入,两种截然相反的操作,暴露了企业深层的增长焦虑。

在成本控制方面,珀莱雅的动作堪称“激进”。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下滑5.43%,降至14.27亿元。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员工规模的缩减。数据显示,上半年珀莱雅辞退福利金额增加707万元,而2024年同期这项费用为0。据《中国企业家》报道,自2024年9月珀莱雅启动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以来,已有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离职,普通员工也出现批量流失,部分员工甚至选择主动离开。

裁员降本本是企业应对业绩压力的常规操作,但对于珀莱雅而言,这一举措却暗藏风险。美妆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领域,研发、营销、渠道管理等环节均依赖专业人才。中高层离职可能导致战略执行断层,核心员工流失则会影响产品创新与市场响应速度。短期来看,裁员确实能降低成本,但长期而言,人才储备的削弱或许会进一步拖累企业的增长潜力。

与“节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珀莱雅在营销上开启了“撒钱模式”。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26.59亿元,同比增长13.64%,其中形象宣传推广费增加2.99亿元,主要用于明星代言。

回顾珀莱雅过去五年的代言策略,始终保持“克制”——2020-2021年仅签约孙俪、范丞丞两位代言人,2024年全年也只合作了章若楠一人。但2025年,公司却一改往日风格,短短半年内连续签下刘亦菲、易烊千玺、宋佳三位顶流明星,代言人数超过过去五年总和,几乎每隔2-3个月就有新代言官宣。

珀莱雅此举,显然是希望借助顶流明星的流量效应,拉动产品销量,提振主品牌士气。但“重金砸代言”的效果却存疑。一方面,顶流明星的代言费用不菲,进一步推高销售费用率,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美妆行业的消费者愈发理性,单纯依靠明星背书难以转化为实际购买力。此前,多个国货美妆品牌曾因过度依赖明星营销导致“增收不增利”,珀莱雅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尚未可知。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一边裁员、一边砸钱”的操作,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战略一致性的质疑。投资者不禁要问:既然需要通过裁员来控制成本,为何还要在代言上投入重金?这种矛盾的策略,究竟是管理层的“破局良策”,还是应对业绩压力的“病急乱投医”?

港股上市与海外并购:看上去很美,现实很骨感

在内部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珀莱雅将目光投向了外部——计划通过港股上市,为海外并购铺路,试图通过“外延式增长”突破业绩瓶颈。公司在公告中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加快国际化战略,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若能成功,将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国货美妆企业。

但这条“破局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首先是估值差距的压力。目前,珀莱雅A股的PE(TTM)约为20倍,而上美股份在港股的PE(TTM)高达43倍,两者相差一倍多。估值鸿沟的背后,是市场对两家企业增长潜力的不同判断。2025年上半年,上美股份营收同比增长16%,净利润增幅更是达到30.65%,远超珀莱雅7.21%的营收增速和13.8%的净利润增速。上美股份CEO吕义雄甚至公开喊出“2025年冲刺百亿营收”的目标,而珀莱雅2024年刚迈入百亿门槛,若增速持续放缓,很可能被上美股份反超,失去“国货美妆一哥”的地位。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珀莱雅的港股上市之路并不轻松。港股市场对企业的增长预期更为严苛,若珀莱雅无法向投资者证明其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很可能面临“破发”风险,融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珀莱雅寄望的海外并购,面临着“缺钱”的现实难题。据管理层透露,公司已有潜在并购目标,计划通过巴黎分公司开展并购,填补婴童、香水、男士护肤等赛道的空白,并将海外品牌引入国内。此前,珀莱雅还规划未来十年通过并购实现150亿元营收,占总目标营收的30%。

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珀莱雅货币资金中的外币折合人民币仅为1.41亿元。对于海外并购而言,这样的资金规模无疑是“杯水车薪”。即便通过港股上市募集到部分资金,海外并购还需面对文化差异、品牌整合、市场适配等多重挑战。近年来,外资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普遍不佳,不少品牌因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珀莱雅若贸然并购海外品牌,能否成功将其本土化,避免“买过来却养不活”的尴尬局面,仍是巨大的未知数。

百亿之后,珀莱雅如何找回增长密码?

从首个突破百亿营收的国货美妆企业,到如今面临增长失速、竞争加剧、战略迷茫的困境,珀莱雅的经历折射出本土美妆品牌的共同挑战——如何在依赖大单品实现短期增长后,找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如何在成本控制与营销投入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国际化布局中规避风险、实现突破?

对于珀莱雅而言,当前的困局并非无解,但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一方面,应重新审视主品牌的产品策略,通过技术创新而非单纯营销,打破大单品的增长天花板;另一方面,需理性看待新品牌的发展,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与时间沉淀,而非期待其短期内“救场”;在国际化与并购方面,更应量力而行,先做好市场调研与风险评估,避免盲目扩张。

百亿营收是珀莱雅的里程碑,却不应成为其增长的“天花板”。在国货美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珀莱雅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找回增长密码,曾经的“行业标杆”,很可能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中逐渐掉队。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