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低门槛激励引质疑,第二增长曲线仍在“烧钱
9月的A股市场,顺丰控股的股价走势与初秋的凉意一同袭来。自8月29日披露"共同成长"持股计划后,这家快递行业龙头企业的股价开启连续下跌模式,截至9月2日,4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达13.60%,总市值缩水至2107亿元。这场由控股股东主导的"慷慨馈赠",非但没有赢得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反而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利润可持续性与长期增长逻辑的深度质疑。
低门槛激励引争议:4431万年度摊销压顶十年
顺丰控股此次推出的持股计划,以"无偿捐赠"为核心卖点——控股股东明德控股(由董事长王卫持股99.9%)将拿出不超过2亿股股份,覆盖董监高、核心管理人员及收派员等基层员工。看似普惠的激励方案,却暗藏着宽松的考核标准:公司层面仅要求当年净利润增长率为正,个人层面只需绩效考核达到A或B即可获得激励,仅在配股份额上存在差异。这样的考核门槛,与行业内多数企业设置的营收、利润率双重指标相比,宽松程度远超市场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激励计划对利润表的冲击。尽管顺丰强调股权来自控股股东捐赠,不会产生实质性现金流出,但会计处理上的股份支付费用仍需逐年摊销。根据公告,2025年计划发放的8114.4万份"虚拟股份单元",对应总费用4.25亿元需在11年内分摊,这意味着从2026年起,公司每年将新增4431.09万元的固定费用支出。若未来三年全部2亿股激励股份均按当前价格核算,总摊销费用将高达84.7亿元,这笔开支将持续侵蚀未来十年的净利润数据。
对于投资者而言,摊销费用带来的利润"虚减"并非最大担忧。市场更警惕的是激励股份解禁后的抛压风险——尽管顺丰设置了十年锁定期,但十年后巨量股份进入二级市场,仍可能对股价形成长期压制。有资深投资者指出,低门槛的激励机制若无法有效绑定员工与公司利益,反而可能导致激励效果打折,最终沦为"变相福利",而股东却要为这笔"福利"承担利润缩水与股价波动的双重代价。
业绩增速失速
就在持股计划引发争议的同一时间,顺丰控股2025年半年报的披露,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担忧情绪。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5.51亿元,同比增长9.72%,看似稳健的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季度增速的显著滑坡。第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速仅3.5%,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一季度的19.12%,更与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双位数高增长(190.97%、33.67%、28.20%)形成鲜明反差,华泰证券在研报中直言其"二季度盈利增速不及预期"。
增速放缓的背后,是顺丰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的激进降价策略。2025年上半年,除1月外,其余5个月速运物流业务单票价格降幅均超10%,6月单票价格更是同比下降13.32%。对比行业内申通、圆通、韵达等竞争对手个位数的单票价格降幅,顺丰的降价力度堪称"激进"。尽管低价策略短期内推动公司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7.6%提升至8.17%,成为六大快递巨头中增速最快的企业,但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快递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国内快递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单票价格持续下行挤压行业整体利润空间。顺丰作为行业内定位中高端市场的企业,大幅降价不仅可能损害品牌溢价,还可能引发行业恶性价格战,最终导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从半年报数据看,尽管营收保持9.26%的同比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增速已显现疲态,若未来无法通过成本控制或业务结构优化改善盈利水平,持续降价将难以为继。
国际业务亏损拖累盈利
长期以来,顺丰控股将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寄予厚望并投入巨额资金。2021年斥资175.55亿元收购嘉里物流、投资超300亿元建设鄂州物流枢纽,2024年港股上市募资中45%用于国际物流能力建设,2025年又通过港股配股及可转债募资近60亿港元,持续加码国际业务。然而,从实际经营成果来看,这一业务板块仍未摆脱亏损困境。
2025年上半年,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亏损2.96亿元,尽管同比收窄48.47%,但公司需通过剔除海外子公司KEX 4.3亿元亏损及并购KLN相关2.9亿元融资利息费用,才能实现该板块4.3亿元的"调整后净利润"。这种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实现的盈利,显然无法真实反映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自布局国际业务以来,顺丰始终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在全球快递市场由FedEx、UPS、DHL三大巨头主导的格局下,其突围之路充满挑战。
顺丰集团国际业务发展负责人曾坦言,中国物流企业出海追赶国际巨头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市场更关心的是这场"持久战"的成本与回报。持续的高额投入已对公司现金流与盈利水平形成拖累,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意味着短期内扭亏为盈难度极大。对于投资者而言,"第二增长曲线"迟迟无法贡献正向利润,不仅削弱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也让长期增长逻辑变得模糊——当国内市场面临降价压力、国际业务持续亏损时,顺丰的下一个增长引擎在哪里?
市场信心受挫
股价是市场信心的直接反映。顺丰控股股价的连续下跌,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当前经营状况与未来发展预期的负面反馈。从短期来看,百亿股权激励带来的利润摊销压力、二季度业绩增速失速、国际业务持续亏损,三大利空因素叠加,让市场对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担忧;从长期来看,国内快递市场"以价换量"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国际业务突围尚需时日,公司面临的增长焦虑日益凸显。
对于顺丰而言,此次股价波动与市场质疑或许是一次警示。如何在激励员工与保障股东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市场份额与盈利水平之间实现兼顾,如何推动"第二增长曲线"真正落地见效,都是公司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若不能及时回应市场关切、改善经营基本面,这场由"无偿激励"引发的信任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估值重构,对公司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快递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顺丰控股作为龙头企业的每一步决策都备受关注。此次百亿股权激励引发的争议与股价波动,不仅是公司自身的一次考验,也折射出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未来,只有真正聚焦核心业务、优化盈利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重新赢得市场信任,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