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2025中报遇冷:双降态势难扭转,大本营失守,张正海等高管薪酬却涨了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5 09:42

近日,贵阳银行披露的中期业绩报告,为这家贵州省内规模最大的法人金融机构蒙上了一层阴影。财报发布次日,其股价应声走低,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该行营收与净利润连续多季下滑的现实困境。作为掌舵者,60岁的董事长张正海自2019年履职以来,已带领贵阳银行走过六个年头,但过去几年尤其是2023年起,该行盈利稳定性尽失,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更将这份困局推向了公众视野中心。

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2025年上半年贵阳银行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态势并未扭转。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9亿元,降幅达12.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减少1.87亿元,降幅7.20%。这组数据背后,是利息净收入与金融资产收益的双重承压,也折射出该行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应对乏力。

利息收入作为银行传统核心收益来源,在贵阳银行这里遭遇了显著冲击。受LPR利率下行周期影响,该行新发放信贷资产利率持续走低,叠加存量债务置换与资产利率调降的滞后效应,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86亿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整体走弱,让贵阳银行的金融投资业务雪上加霜。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1亿元,而上年同期这一指标尚为3.42亿元,一正一负之间,差额达8.52亿元,成为拖累营收的另一关键因素。

更值得关注的是,贵阳银行在“大本营”贵阳市的业务表现出现明显失守。作为深耕本地市场的法人银行,贵阳市曾是该行营收与信贷投放的核心阵地,但2025年上半年这一格局被打破。营收端,贵阳地区贡献收入19.7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营收占比从上年同期的43.67%降至33.46%,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尽管该行将此归因于总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但区域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已难以回避。

信贷投放层面,贵阳地区的收缩态势更为直接。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在贵阳市的贷款余额为1627.4亿元,较年初减少13.03亿元,贷款占比从年初的48.37%降至47.3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该行整体贷款规模上半年仅微增1.27%,其中对公贷款增速0.71%,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增速5.88%,整体信贷扩张动能不足,而核心区域的贷款收缩,更凸显出其在本地市场的拓展困境。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贵阳银行选择通过“节流”应对,成本精细化管理成为财报中的关键词。2025年上半年,该行业务及管理费为17.54亿元,同比减少0.83亿元,降幅4.53%。细分来看,职工工资及福利减少0.32亿元,同比下降2.68%;业务费用减少0.24亿元,同比下降9.01%。这一调整并非首次,2024年该行人均薪酬已从2023年的约43.5万元降至42.88万元,人均减少六七千元,普通员工薪酬的持续压缩,与高管薪酬的逆势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贵阳银行所有董监高(含离任)的薪酬总额(含延期支付激励)达1213.5万元,其中董事长张正海薪酬94.6万元,行长盛军薪酬88.95万元。而2023年该行董事长与行长的总薪酬仅为66万元,一年之间高管薪酬增幅显著。在公司业绩连续下滑、普通员工薪酬压缩的情况下,高管薪酬的逆势上涨,引发了市场对管理层激励机制合理性的质疑,雪球平台有网友直言“管理层根本没有紧迫感”,反映出投资者对治理层与公司利益绑定程度的担忧。

除了主营业务与内部管理的问题,贵阳银行旗下控股参股公司的盈利表现也参差不齐,未能形成有效支撑。2025年上半年,该行旗下3家村镇银行中,2家处于净亏损状态:广元市贵商村镇银行净亏损0.08亿元,息烽发展村镇银行净亏损331.99万元,仅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实现84.32万元的净利润。尽管贵银金租表现亮眼,期内实现营收4.60亿元、净利润1.75亿元,但单一板块的盈利难以抵消其他参股公司的亏损,也无法扭转整体业绩颓势。

从行业环境来看,当前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深化、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挑战,区域性银行的生存压力尤为明显。但对比同区域、同规模的法人银行,贵阳银行的业绩下滑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反映出其自身经营策略与风险管控存在短板。张正海董事长拥有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任职背景,理论上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但在其掌舵的六年里,贵阳银行不仅未能抓住区域发展机遇实现突破,反而陷入营收净利双降的循环,核心市场份额萎缩,治理层面的争议也不断加剧。

对于贵阳银行而言,如何扭转业绩下滑态势、重获市场信任,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短期来看,需重新审视区域业务布局,巩固贵阳本地市场优势,同时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产收益率;中长期则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让管理层薪酬与业绩表现更紧密挂钩,激发团队积极性。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改善经营效率,这家贵州省内的“金融龙头”,恐将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