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宫“羯鼓解秽”到双馆国宝:鲁山花瓷羯鼓椌,一眼阅尽千年瓷艺巅峰

风采中原 转载

2025-09-04 22:12

盛唐宫廷的一隅,琴音未毕却被帝王厉声打断——“待诏出去!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唐·南卓《羯鼓录》中这段鲜活记载,不仅勾勒出唐明皇“性俊迈、洞晓音律”的率性,更让“鲁山花瓷”这个名字,与“羯鼓解秽”“羯鼓催花”的千古雅事深度绑定。当这位帝王与宰相宋璟论及鼓器时直言“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当宋代《坦斋笔衡》以“瓷中绝品”四字为其盖棺定论,鲁山花瓷便已在历史长河中烙下“中华名窑”的印记。如今,鲁山窑(鲁山花瓷烧制技艺)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抹穿越千年的“花瓷蓝”,仍在窑火中续写着泥土与火的传奇。

典故为引:从宫廷雅器到“瓷中绝品”
鲁山花瓷的荣光,始于盛唐的宫廷偏爱。唐明皇酷好羯鼓,视其为“八音领袖”——鼓点急促时可催开满园牡丹,声韵雄浑处能涤荡烦忧“解秽”,而承载这份雅趣的,正是鲁山花瓷所制的羯鼓。《羯鼓录》中“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论断,道尽了帝王对鲁山花瓷质地、音色的极致认可:相较于青州石末鼓的沉厚,鲁山花瓷羯鼓兼具瓷的清脆与釉的温润,敲击时声传甚远、余韵悠长,恰合宫廷礼乐的庄重与文人雅集的清逸。
这份认可并非帝王独好,而是跨越时代的共识。宋代文人在《坦斋笔衡》中郑重写下“鲁山花瓷者,乃瓷中绝品”,将其从“鼓器之材”提升至“瓷艺巅峰”的高度。彼时,鲁山花瓷已从宫廷走向民间,其独特的釉色与工艺成为后世窑口效仿的范本,而“中华名窑花瓷之乡”的美誉,也在千百年的口碑中逐渐沉淀。
双器辉映:故宫国宝与博物馆镇馆的千年对话
若想触摸鲁山花瓷的巅峰水准,两件羯鼓椌堪称“活化石”——一件静立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珍藏于鲁山花瓷博物馆,跨越时空的“同宗同源”,诉说着鲁山花瓷的厚重分量。
从唐宫“羯鼓解秽”到双馆国宝:鲁山花瓷羯鼓椌,一眼阅尽千年瓷艺巅峰
现藏故宫的鲁山花瓷羯鼓椌,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它以“一器三色”的釉色奇观惊艳世人——漆黑如墨的胎釉为底,其上散布的白斑似被月光吻过,边缘晕染出若有若无的幽蓝,在光线下流转间,竟如夜空中星辰与流云交织,分不清是“星辰入釉”还是“夜天流云”。鼓身环绕的七道玄纹尤为精妙,玄纹勾勒处釉色更显深邃,既平衡了器物的视觉重心,又暗合“七星伴月”的传统意象。这件器物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被列入全国9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录——它的珍贵,在于其完整保留了唐代鲁山花瓷的工艺精髓,更在于它是“羯鼓解秽”典故的直接物证。
从唐宫“羯鼓解秽”到双馆国宝:鲁山花瓷羯鼓椌,一眼阅尽千年瓷艺巅峰
而鲁山花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经精心修复的唐代传世花瓷羯鼓椌。它与故宫藏品同等大小,鼓身七道玄纹清晰可辨,釉色虽因岁月侵蚀略有斑驳,却更添古朴韵味:黑釉的厚重如陈年墨宝,白斑的灵动似初雪覆枝,那抹若隐若现的“蓝”,仿佛是时光在釉面留下的温柔痕迹。这件修复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鲁山花瓷传世实物的地域空白,更在于它让“故乡”与“国宝”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盛唐宫廷的演奏之器,到今日博物馆的展示之珍,鲁山花瓷的生命力从未中断。
釉色玄机:“花瓷蓝”与二液分相釉的千年智慧
古人称鲁山花瓷为“花瓷”,今人偏爱其“花瓷蓝”的意境,实则皆因那层看似随意却暗藏玄机的釉色。鲁山花瓷的釉色实为“黑地白斑”,却能在不同光线下呈现“蓝”的错觉,这背后是古人独创的二液分相釉技术——一门将“偶然”化为“必然”的工艺奇迹。
所谓“二液分相釉”,是将两种成分不同的釉料(一种以铁为着色剂形成黑釉,一种以硅铝为基料形成白斑釉)按特定比例调配,施釉于瓷胎后入窑烧制。当窑温升至1280℃以上时,两种釉料在高温中开始交融、分相:黑釉的流动性较慢,牢牢附着于胎体形成底色;白斑釉的硅铝成分则逐渐析晶、扩散,在黑釉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斑块。而“蓝”的错觉,正来自于白斑边缘釉料的微结构变化——析晶颗粒对光线的散射,让白斑与黑釉的过渡带呈现出淡淡的幽蓝,恰似云雾笼罩的夜空,又似晨露浸润的青石板,故而有了“星辰入釉”“夜天流云”的诗意联想。
这种工艺的精妙之处,在于“可控中的不可控”:工匠需精准把握釉料配方、施釉厚度与窑温曲线,却无法完全预测白斑的最终形态——每一件鲁山花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流云,没有两颗重叠的星辰。这份“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正是鲁山花瓷超越普通工艺品、成为“瓷中绝品”的核心密码。
非遗传承:窑火不熄,花瓷焕新
从盛唐的宫廷宠儿,到宋代的“绝品”之誉,再到今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花瓷的传承之路,是一部中国陶瓷工艺的坚守史。如今,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接过祖辈的窑铲,在保留二液分相釉核心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鲁山花瓷的当代表达:既有复刻唐代羯鼓椌、延续传统器型的坚守,也有将“花瓷蓝”融入茶具、摆件等日用器物的创新;既有对窑温、釉料的科学化研究,也有通过博物馆展览、文化交流让鲁山花瓷走向世界的努力。
鲁山花瓷博物馆里,那件修复的唐代羯鼓椌与现代传承人张东晓烧制的新品并列展示——黑釉依旧厚重,白斑依旧灵动,那抹“花瓷蓝”在古今器物上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窑火可以熄灭,但匠人的初心不会;时代可以变迁,但文化的根脉不会。当游客凝视着釉面上的“星辰流云”,听着讲解员讲述“羯鼓解秽”的典故,鲁山花瓷便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鲜活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盛唐的风雅,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更传递着中国人对“极致工艺”与“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黑釉凝千年窑火,白斑映万古星辰。鲁山花瓷以“瓷”为媒,将唐明皇的宫廷雅趣、宋代文人的审美推崇、匠人的千年坚守串联成线。如今,那声“羯鼓解秽”的呼唤早已远去,但鲁山花瓷的釉色依旧明亮,非遗的窑火依旧炽热——它用沉默的器物,诉说着“中华名窑”的荣光,也见证着文化传承的力量。(作者:鲁山花瓷博物馆馆长张东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