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下阿里云“高光”乍现,但离终局胜利尚远
网传阿里云采购15万片寒武纪芯片?该消息不实,阿里云已公开辟谣。
近期,有外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阿里巴巴开发了一种新芯片,这种芯片由一家我国公司生产,该芯片比旧芯片功能更强大,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对此,阿里云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是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的消息不实。”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布2026财年第一财季(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飙升26%至333.98亿元人民币,创下三年新高。显然,阿里云已彻底摆脱低速增长期,在AI浪潮的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重返高增长轨道,但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也空前激烈。
AI浪潮下“高光”乍现
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这一收入增速超过国际巨头亚马逊的AWS的17.5%,与微软Azure所属的智慧云业务27%齐头并进,略低于谷歌云的32%。
显然,阿里云凭借坚定的AI战略、雄厚的资本投入和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抓住了本轮AI浪潮的红利,实现了强劲复苏。
其一,阿里云战略的前瞻性与巨额投入的双重优势尤为显著。其通过“云平台(IaaS+PaaS)+大模型(通义千问)+芯片(含光、平头哥等)”的协同战略,形成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自身在AI时代的护城河。
据财报数据,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规划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投资。这种规模的资本开支是绝大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为其技术领先和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二,阿里云市场领导地位与规模效应优势,为其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国内市场长期积累的深度行业经验、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当AI浪潮兴起时,阿里云能够快速捕捉并响应客户需求,将自身AI技术优势与金融、零售、政务等多元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精准推出适配性强的AI产品与服务,推动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
IDC数据显示,2024年,阿里云在中国AI基础设施(AI IaaS)市场位居第一,份额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云在中国大陆云服务市场中占据33%的份额,亦超过第二、第三的总和。
其三,阿里云生态协同优势,为其技术迭代、市场拓展与抗风险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是,依托阿里集团内部淘宝、天猫、菜鸟等丰富的业务场景,阿里云获得了海量真实数据的验证场景与稳定的商业化反哺来源;二是,通过“一云多芯”战略适配国产化芯片生态,阿里云既保障了业务连续性与政策合规性,又有效规避了单一芯片供应商的依赖风险。
毫无疑问,阿里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延续了复苏势头,实现稳健的发展。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
阿里云创下三年新高的亮眼成绩背后,有国际巨头的堵截,还有国内劲敌的追赶,加之自身巨大的资本开支压力,阿里云未来发展之路绝非坦途。
在国内市场,阿里云虽然仍保持着国内市场龙头地位,但腾讯云、华为云奋力追赶,其领先优势正被快速侵蚀,并非高枕无忧。
腾讯云通过整合微信生态与云服务,打造了独特的“社交+云”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视频处理和实时交互领域构建了差异化优势。据了解,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0%,达到555亿元,主要得益于云服务、AI相关收入的快速增长等因素。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华为云。凭借“云+软硬件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华为在政企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在智能驾驶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垂直领域的深度布局,正好契合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
根据IDC报告数据,2024年华为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第一,以24.4%的份额绝对领先;政务大模型基础架构第一;政务云连续八年第一,同时政务专属云位居第一,份额提升至23.3%;政务大数据平台连续四年第一,份额提升至18.4%。
在国际市场,阿里云虽实现局部突破,但也面临国际巨头的挑战以及复杂的市场环境。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阿里云新增8个全球数据中心并覆盖亚太、中东等核心区域,通过本地化节点部署显著降低了出海企业与全球客户的访问延迟,同时满足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数据本地化合规要求,为全球化业务拓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支撑。
然而,阿里云在全球市场需直接面对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三大巨头,这些对手在技术、品牌、全球生态和市场份额上仍拥有绝对优势,这使得阿里云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尤为突出。
当前,AWS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完善的产品矩阵,继续领跑全球市场;Microsoft Azure通过与企业级软件的深度绑定,牢牢掌控着大型企业客户;Google Cloud则凭借在AI和数据分析领域的领先地位,获得越来越多创新企业的青睐。
此外,阿里云国际业务扩张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缘政治和数据跨境监管政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在一些关键市场,阿里云不得不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甚至寻找本地合作伙伴来规避风险。
总之,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与国内同行的紧逼态势,阿里云虽延续增长势头,后续挑战仍不可轻视。
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远未终局
全球AI云竞赛是一场马拉松。阿里云虽已凭借本季财报证明了自己是第一梯队的强力选手,但离“终局胜利”还为时尚早。其持续创新能力、商业化落地效率和全球运营能力将接受长期的、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阿里云当前的大模型投资能否持续引领下一轮技术变革,存在不确定性。
未来,一旦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转变,现有的硬件投资和软件架构都可能面临沉没成本风险。阿里云需要在坚持当前技术路线与保持技术前瞻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既需要技术判断力,也需要战略定力。
另一方面,为应对供应链风险和支持国产化替代,阿里云推行“一云多芯”策略,支持多种国产芯片。这一战略在确保业务连续性和符合政策要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挑战。
多种芯片架构并存意味着软件栈需要针对不同硬件进行优化和适配,这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对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复杂性会传递到开发者体验和最终用户性能上。阿里云需要在保持硬件多样性的同时,确保软件生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需要投入大量工程资源来解决兼容性和性能优化问题。
此外,拥有先进技术并不等同于商业成功。阿里云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商业回报,是其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阿里云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提供先进的通用大模型,更能深入理解垂直行业,提供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端到端方案。
综上所述,阿里云财报上的亮眼数字证明了其当前的实力和势头,但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技术不确定性、商业化压力、全球竞争和运营复杂性,这些都是阿里云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