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崴脚,别再关注本体感觉训练!

康复你知道 转载

2025-09-04 15:50

常常听闻一种说法:“脚踝只要扭伤过,就很容易会再崴脚。”,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慢性脚踝不稳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呢?是感觉受损?

还是韧带变松了?一次急性的脚踝扭伤究竟是怎样演变成慢性脚踝不稳定的?

慢性脚踝不稳定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重复的脚踝失控动作(比如崴脚)

• 持续的疼痛、活动角度受限、无力问题

• 自觉功能受限

• 复发的脚踝扭伤

以上情况在受伤后持续存在一年以上对此,弗里曼等人(Freeman et. al.)在1965年提出了相关解释:

“关节囊、韧带上的感觉感受器能够帮助维持脚踝的功能性稳定,而扭伤后这些感觉感受器受损,会减少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的感觉信号,导致反射稳定机制出现缺陷,进而引发脚踝的失控动作。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不同观点。研究发现,本体感觉缺陷与慢性脚踝不稳定的关联性,似乎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么高!因此,目前较受认可的观点是:慢性脚踝不稳定是由多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结果。

2019年更新的慢性脚踝不稳定模型,便提出以下8个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 主要组织损伤韧带拉伤,其中最常见的是外侧韧带中的前距腓韧带拉伤。

2. 病理性损伤• 病理性松弛• 关节运动学(关节内的活动)受限• 骨运动学(肉眼可见的动作)受限• 次要组织损伤(较常讨论的是腓骨肌群损伤)• 组织受伤后的适应性改变

3. 感觉-知觉受损• 体感觉受损• 疼痛• 不稳定感• 动作恐惧• 自觉功能下降• 生活品质受影响

4. 动作-行为受损• 反射改变• 神经肌肉抑制(常见于腓骨肌群)• 肌肉无力• 平衡缺陷• 动作模式改变• 身体活动减少

5. 个人因素对受伤的态度、性格等。

6. 环境因素指生物体自身以外、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家人对运动的看法、与医疗场所的距离等。

7. 上述因素的整合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8. 临床结果的走向即最终走向痊愈,还是发展为慢性脚踝不稳定。也就是说,感觉缺陷或活动度异常,其实只是造成慢性脚踝不稳定的其中两个因素,单纯关注其中一个因素,无法完全解释慢性脚踝不稳定的状况。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明确患者具体存在哪些环节的缺陷,再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才能有效预防急性脚踝扭伤发展为慢性脚踝不稳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