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国:从军营硬汉到百姓贴心人 ——一名退役军人村支书的为民之路

荥阳关注 原创

2025-09-04 15:12

正观新闻记者 史治国


在荥阳市广武镇苏寨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苏建国,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咱苏书记,身上有军人的劲儿,心里装着咱老百姓的事儿!” 从军营里的热血战士,到乡村振兴的 “领头雁”,苏建国始终以军人的铁血担当和党员的赤诚初心,在基层一线书写着 “退役不褪色、为民办实事” 的动人篇章。他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意,用实干破解发展难题,让苏寨村从一个普通村落,逐渐变成了邻里和睦、产业兴旺、民心凝聚的幸福家园。

苏建国,荥阳市广武镇苏寨村人,中共党员,1964年10月生,高中学历。1984年10月参军入伍,1986年-1988年在云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2008年12月被选为党支部书记至今。

军营淬炼:铸就 “不服输、敢担当” 的硬核底色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但更要敢于冲锋在前。”这是苏建国在部队里学到的第一课,也是他后来扎根乡村的精神基石。从他担任村支书后的一系列行动中,总能看到军人特有的坚韧、果断与责任感——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军营基因”,成为他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 “金钥匙”。

苏建国告诉记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收获了两项最珍贵的荣誉。一是在阵地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被评为优秀士兵。这两项荣誉,是苏建国的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在部队服役期间,苏建国曾参与过多次艰苦训练与任务,高强度的军事生活不仅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更塑造了他 “凡事冲在前、遇事不退缩” 的性格。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在他退伍后依然清晰可见。回到地方初期,他曾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无论是处理群众纠纷,还是参与地方建设,他都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细致,凡事追求 “高标准、高质量”,很快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

“在部队,我们保家卫国;回到地方,我们要守护一方百姓。” 苏建国常说,军装虽脱,但军人的使命从未改变。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在2008 年12月苏寨村“两委”换届时,被村民们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们期待的目光,苏建国郑重承诺:“我会像在部队守阵地一样,守好咱苏寨村的每一寸土地,办好咱老百姓的每一件事。”

战 “疫” 先锋:以军人纪律筑起乡村“防护墙”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苏寨村作为广武镇的人口大村,防控压力陡增。危急时刻,苏建国迅速切换回“军人模式”,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打响了一场乡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体退役军人集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战场!”大年初一清晨,苏建国在村广播里发出号召,不到1小时,10多名退役军人就赶到了村委会。他们穿着迷彩服,戴着红袖章,在苏建国的带领下庄严宣誓:“疫情不除,我们不退!” 随后,苏建国将村 “两委” 干部、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分成 5 个小组,分别负责宣传引导、入户排查、卡点值守、物资配送、环境消杀,形成了 “24 小时不间断、全方位无死角”的防控体系。

作为防控“总指挥”,苏建国每天只睡 3-4 小时。白天,他戴着口罩走街串巷,用大喇叭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串门” 的声音响彻全村;中午,他到各个卡点巡查,给值守人员送去热水和方便面,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规范登记、测量体温;晚上,他坐在村委会的灯光下,梳理当天的排查数据,汇总村民的需求,常常忙到深夜。

在他的带动下,苏寨村退役军人服务队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60多人。他们纪律严明、任劳任怨,有的在卡点值守到凌晨,有的帮居家隔离的村民代购生活用品,有的背着喷雾器对全村进行消杀。村民们说:“看到苏书记和退役军人在,我们心里就踏实。”最终,苏寨村成为广武镇疫情防控的先进村。苏建国也因此被评为“荥阳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他带领的退役军人服务队被授予“最美逆行者”称号。

乡村振兴:用军人智慧铺就百姓 “致富路”

苏建国深知,苏寨村要实现真正的振兴,必须解决“产业薄弱、收入单一”的问题。为此,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家串户调研,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结合苏寨村的实际,制定了“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民生为本”的发展思路。

根据制定的村发展思路,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苏建国提出了苏寨村工作规划。一是全村三个自然村大小道路均安装路灯,实施农村亮化工程。二是整合土地资源,提高承包租金,让土地发挥应有的效能。三是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彻底为群众解决行路难问题。四是对村中所有企业进行整合改制和转产,盘活集体所有企业。五是对65岁以上群众发放福利,加大民生过程实施力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工作,苏寨村两委研究决定,在一个月内筹措到资金,先把安装路灯这件事干好,这也是新一届班子成立后的第一项事。苏建国要求必须做好、干好。最终,他们筹资18万余元,安装了300余盏新路灯,这次安装包括大街小巷,应按尽按。让群众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继路灯安装后,三个自然村又投资200余万元,用了 3 个月时间,将村里的 5 条主干道全部修成了水泥路。

“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路灯亮了,路也好了,我们饭后散步更安全了。”村民王大妈笑着说。

村中有4000余亩土地,村两委一直都在考虑怎么把土地流转出去,让群众从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经过努力,2019年把村中土地承包出去了2600余亩,使群众从中受益,在收到土地租金的情况下,还能到田间打工再挣一份工资,使他们获得了双倍的收入。在流转前,群众种上一年地,除干打净每亩地最多有1000元收入,而流转后每亩净收租金就是1600元,另外还有打工的一项收入,乐得他们合不上嘴。

在“五星支部”建设中,苏寨村从抓党支部、党员基层阵地开始,先后投资35万余元,把村党支部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从里到外全部重新整修,三楼会议室扩大打通为一间大会议室,让会场更宽敞、明亮,桌、椅、地板、房顶全部焕然一新,并配备了麦克风、投影机等。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村两委把苏氏、王氏、宋氏传统家风、族规进行整理,把苏氏“四清家风”牌子进行悬挂,形成了一个传统教育基地。每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都会到党风廉政教育长廊上进行再教育,时刻保持党员干部的廉政纯洁性。

在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工程中,苏寨村的“亮化工程”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厕所革命改污天然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各村道路全部实现了水泥路,并在村中安装运动健身器材,让村民在空闲之时健身娱乐,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今走进苏寨村,到处是一派新气象,村中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宣传提倡红白事要节俭,反浪费。好公婆,好媳妇活动的开展又为苏寨带来了暖意春风,孝敬父母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必备的信条,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苏寨村2010年开始给65岁以上的群众发放福利,2019年开始为60岁以上群众发放人均200元的福利金,发放的福利有大米、小米、饺子粉、食用油等。

在苏建国的带领下,苏寨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村风民风更加和谐。2023 年,苏寨村被评为“荥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苏建国也被授予 “郑州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面对荣誉,苏建国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谦逊:“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军营到乡村,从退役军人到村党支部书记,苏建国始终坚守着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用军人的铁血担当守护着乡村的平安,用党员的赤诚之心带领着村民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初心永不忘”的深刻内涵。在苏寨村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那身影,既是一名退役军人的坚守,更是一名村支书的责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苏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