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艺术以歌唱语态为基础

音乐之旅 原创

2025-09-04 10:13

歌唱不仅是旋律的流淌,更是语言的升华。咬字作为歌唱艺术的核心要素,绝非简单的吐词清晰与否的技术问题,而是以语气语态为灵魂的情感表达艺术。笔者想以八种常用的歌唱语态为例——陈述、交谈、呢喃、演讲、宣叙、知性、感性、恬淡,并结合中外经典流行歌曲作品来一一概述。

陈述式咬字:以平稳从容为特征,字头清晰而字尾收敛,传递不容置疑的真诚。邓丽君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中,“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一句,每个字都如同珠落玉盘,端庄而深情,咬字的匀称与稳定彰显出了情感的信念。

交谈式咬字:打破舞台与听众的隔阂,以口语化的发音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李宗盛的《山丘》堪称典范,“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中沙哑而随性的咬字,仿佛老友夜话,字字带着呼吸的节奏与生活的褶皱,使歌唱成为心灵的对白。

呢喃式咬字:以近乎“枕边风”、“微醺”、“梦话”式的语言表达,将气息声与微弱感转化为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私密而朦胧的意境。王菲在《梦中人》中的咬字处理,如“梦中人/一分钟抱紧”的吐词似有还无,气息缠绕字音,咬字的模糊性反而深化了梦幻感的表达。

演讲式咬字:强调语言的鼓动性与节奏魄力,以铿锵顿挫的字音激发集体情感。迈克尔·杰克逊在《We Are the World》中,“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一句,还有Beyond《光辉岁月》中“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的演唱,字字铿锵如宣言,辅音坚定有力,元音饱满激昂,彰显了咬字的社会化号召力。

宣叙式咬字:如张国荣的《我》中,“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一段,咬字贴近说话状态却富含音乐性,行腔咬字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随情感自然起伏,实现了叙事与抒情的统一。

知性式咬字:追求内涵的表达而非声音的炫耀,以克制的语态来传递思想的深度。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中,“是谁在敲打我窗”一句,咬字端庄而内省,辅音不刻意强调却无比准确,元音稳定而含蓄,体现了智慧沉淀下的声音控制。

感性式咬字:将声音彻底情感化,咬字服从于情绪的波动甚至扭曲,突破形式的完美以抵达真实。张惠妹在《听海》中“可是泪水,就连泪水,也都不相信”一句的演绎,以哭腔渗入字音,故意让“眼泪”二字产生气息断层,“就连泪水”的“泪”字尾音微微撕裂;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中,“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一段,哭腔与撕裂感渗入咬字,字音在失控边缘涌动,反而成就了痛彻心扉的感染力。

恬淡式咬字:弱化声音的侵略性,以返璞归真的平淡诠释深刻。齐豫演唱的《橄榄树》中,“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一句,咬字轻盈超然,不求共鸣不煽情,却以虚无缥缈的字音勾勒出流浪与乡愁的漂泊意境。

纵观这些经典流行歌曲作品,咬字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单元,而是歌唱语态在语言层面的具体呈现。语气决定了咬字的节奏、力度、音色与气息运用,从而决定了歌曲最终的情感内涵与文化品格。正是基于对语态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运用,歌唱者才能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直击心灵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所在,歌唱的艺术从人文上而言乃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它以嗓音为笔墨,以语态为神韵,最终在咬字的方寸之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深邃图景。(文/赵迎)

作者简介

赵迎,音乐唱作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团委员,成都市文联签约中青年艺术家。曾荣获2009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提名奖,2012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届打工歌曲大赛优秀奖,2014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金慧奖”最佳创意作品奖,2017四川省文联首届“百家推优工程”优秀文艺家奖,2018法国戛纳世界音乐博览会中国区优秀歌手。先后担任成都乐圣音乐工作室艺术总监、西南交通大学竺可桢书院美育导师、成都市“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文艺导师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与艺术内涵的作品创作、表演与教学实践工作。代表作品有:《易经序曲》《心密码》《风中的行者》《成都印象》《成都好巴适》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