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光 逐梦前行——我的教育初心与成长故事
一方山水含清音,三生有幸赴此程。我是南阳市第四小学校四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张桂欣,在四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阳光育人”理念如春风化雨,让我在教育路上不断认清自我、践行使命,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学子。今天,由我来和大家聊一聊我的教育初心与成长故事,及对“阳光育人”的践行与感悟。
一、在探索中破局,于迷茫中寻路——以阳光心态直面挑战
2001年,我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与憧憬踏入四小校园,这一扎根,便是二十余载。初登讲台时的手足无措、面对课堂的忐忑不安,仿佛还在昨日。那时的我,或许不是最天资聪颖的,但始终抱着“拼尽全力”的信念暗下决心:要像阳光一样,即使暂时被云层遮蔽,也要努力穿透阻碍,为学生带去光亮。
最初,我对教育的理解尚显浅薄,以为努力只为追求片刻的高光、赢得个人的荣誉。直到一次角色的“急转弯”,才让我真正读懂“阳光育人”的含义——教育不是单点的光芒,而是对每个学生的公平照耀。刚入职时,我担任数学教师,毫无经验的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好不容易摸索出些教学门道,却因学校语文教师紧缺,第二学期便被安排接手三年级语文教学。那一刻,焦虑、彷徨、无助瞬间将我包裹——语文课堂该如何设计才能吸引孩子?重难点该如何突破才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跟上?作文教学该如何启蒙才能保护学生的表达欲?一连串的问号压得我喘不过气,更担心自己无法像阳光般,均匀温暖地覆盖每一个学生。
混乱的第一周,挫折如潮水般袭来:课堂纪律难以把控,教学思路杂乱无章,与家长沟通时生怕说错一句话而留下坏印象;再加上凡事不愿推辞、事事亲力亲为,多重压力如千斤重担,让我一次次在深夜反问自己:“我真的能成为照亮学生的那束光吗?”迷茫过后,“阳光育人”的信念让我坚信,唯有自己先成为“发光体”,才能照亮学生的成长路。
那时网络尚未普及,书本便成了我最亲密的“导师”。我一头扎进教育类书籍里,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原来新教师因经验不足、管理技巧欠缺而感到无措,是成长路上的常态啊。心态渐渐平复后,我开始针对性地弥补短板:把握不准重难点,就逐字逐句研读教师用书,直到吃透每一个知识点,确保课堂传递的“光”准确无误;理不清教学思路,就反复背诵优秀教案,模仿名师的课堂逻辑,让“光”的传播更有条理;课堂形式单调,就翻找教学录像带,一点点借鉴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光”的色彩更丰富。
幸运的是,学校推出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校内赛课、外出听课、集体备课等举措,如同为我点亮了一盏盏“聚光灯”。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在一次次磨课、评课的过程中,我慢慢拨开迷雾,摸清了语文教学的脉络,更学会了如何用“阳光”的方式关注每个学生——课堂上多一句鼓励,对后进生多一份耐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一学期下来,课堂纪律好了,教学思路清了,与家长沟通也从容了,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而我也终于能像一束稳定的阳光,照亮教室的每个角落。
二、在持续学习中积淀,在汲取养分中成长——以阳光之态丰富自我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阳光育人”更要求教师成为“长明的光源”,才能持续为学生输送温暖与能量。这份“光源”,便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积累。这些年,我始终坚持从四个维度汲取成长的养分,让自己的“光芒”更持久、更有力:
向书本学理论: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吃透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确保“阳光育人”的方向不偏航;反复钻研专业书籍,夯实学科知识基础,让“光”的内核更扎实;品读名家名师的教学案例,在经典中感悟教育智慧,学习如何用更细腻的“阳光”呵护学生成长。
向专家学方法:每次外出听课,我都会带着“如何让课堂更有阳光味”去学习——专家是如何创设生动情境、自然导入新课的?是如何将复杂知识点化繁为简、突破重难点的?是如何设计有梯度的提问、用及时的反馈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照亮”的?来不及记录的细节,我就用录音记录,课后反复听、仔细品,对照自己的课堂找差距、补不足。
借网络拓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开始主动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充电”——关注教育类公众号,筛选实用的教学技巧,学习如何用现代手段让“阳光”更鲜活;观看名师直播课,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更新“阳光育人”的方法;下载优秀教学课件,结合班级学情优化调整,让课堂如阳光般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主动“追光”。
向同事学智慧:学校每学期开展的新教师入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引领课,我从未缺席。在同事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不同的“阳光育人”风格;教导处分享的优秀教案,我也会逐篇研读,借鉴其中的亮点设计,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让自己的“阳光”更具特色。
三、在赛场中锤炼,在温暖中蜕变——以阳光之力传递能量
工作以来,我先后站上了青年教师汇报课、多媒体融合课、一师一优课、教师大比武等多个赛场。每一次公开课,从选题、备课到反复磨课,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锤炼,更是一次“阳光育人”理念的实践与升级。还记得,最初参加比赛时,我常常因紧张而思路混乱,担心无法展现“阳光课堂”的效果;后来,在一次次打磨中学会了稳扎稳打,更懂得如何在课堂上用“阳光”感染学生;如今,面对赛场,更多的是从容与自信——因为我知道,“阳光育人”不是追求完美的表演,而是真诚地用爱与专业陪伴学生成长。正是这一场场比赛,让我实现了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蜕变,更让我的“阳光育人”之路越走越宽。
2024年春,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教师大比武,这段经历至今想来仍满是感动,更让我体会到“阳光育人”是集体的“聚光”。校领导和六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了我最坚实的支撑,如同无数束光汇聚成“暖阳”:王书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指导,赛前的叮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至今温暖着我;刁校长和教导主任一次次走进课堂,从教学环节设计到语言表达,提出细致的修改建议,提醒我“用温柔的‘阳光’关注后进生”;同组的老师们更是倾囊相助——李定老师为了让课堂更直观,熬夜制作演示道具,让知识像阳光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赵晶老师反复修改教学挂图,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让课堂充满“阳光”的美感;丹阳、晨晨、雅哲等年轻教师主动分享创意,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如同清晨的“阳光”充满朝气;志会老师陪我一起打磨教学情境,吕锋老师、艳春老师也时常带来实用的金点子……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节课在29位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斩获市级奖项。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四小这个“阳光集体”,属于每一位用爱与专业传递“阳光”的领导与同事。
时光流转,岁月沉香。回望二十余载教育路,有过挑战,有过困难,但更多的是温暖与成长,是“阳光育人”理念下的双向奔赴。领导的信任与鼓励,让我有了前行的底气;同事的支持与陪伴,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次次积极的进步,更让我明白“阳光育人”的真谛——教育最大的幸福,不是收获多少荣誉,而是在专业成长中不断靠近光、追随光;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慢慢成为光、散发光,用自己的“阳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让他们也能成长为热爱生活、向阳而生的“小太阳”。
今天,能在四小这个“阳光大家庭”中与并肩奋斗的家人们同行,我深感幸运。我始终相信,“阳光育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只要我们怀揣初心、坚守热爱,用心浇灌每一颗童心,用爱温暖每一个生命,如同阳光无私地照耀大地,那些播撒在教育沃土上的种子,终会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成长为一片“向阳花海”。愿我们都能在“阳光育人”的道路上,持续发光发热,以己之“光”育未来之“才”,不负韶华、不负初心;也祝愿我们的学校,在“阳光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未来蒸蒸日上、桃李芬芳!
文字|郭坤明
图片|张桂欣
供稿:南阳市第四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