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估值飙升,淘宝闪购推动电商进入“大消费”时代

媒体训练营 原创

2025-09-03 18:21

9月29日,阿里集团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财报,当晚阿里巴巴美股飙涨,收盘价位135美元,涨幅达12.9%。9月1日港股开盘股价同样飚涨,收盘价为137.1港元,涨幅达18.5%。

阿里巴巴当季财报超投资人预期,季内营业收入为2476.52亿元,若不考虑高鑫零售和银泰的已处置业务,同口径收入同比增长为10%,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31.16亿元,净利润为423.82亿元,同比增长76%。

同时,华尔街集体上调阿里巴巴的目标价。摩根大通将阿里巴巴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从140美元大幅上调至170美元,花旗银行同样大幅上调阿里巴巴目标价,从148美元上调到187美元。同时,多家机构估计,淘宝闪购在二季度的亏损大约110亿元,这一数字显著低于市场估算的京东和美团同类投入金额。

季内业绩是股价上涨的短期动力,投资人更看好阿里巴巴未来长期预期:在阿里巴巴、美团、京东“外卖三国杀”这场战役中,阿里巴巴一路高歌,外卖大战被视为“闪购变革”的揭幕战,赢得“开门红”的阿里巴巴被市场看好。

“闪购”被视为零售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赢得这场战争,就赢得了未来十年,输了这场战争,就输了未来十年。领跑未来十年,这是市场给予阿里巴巴厚望的长期逻辑。

十年后回首2025年会发现这一年是新十年的开端:互联网过去二十年的特点是“裂变”,线上与线下“裂变”,未来十年的特点是“融合”,2025年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远场与近场、线上与线下、餐饮与非餐饮、有形商品与无形服务纷纷融合……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边界重新定义,战争不可避免。一句话,电商进入了新时代,即“大消费”时代。治乱相寻每反覆,未来十年的新格局将在这场战争中形成。如何定义未来的新十年?

笔者早年采访阿里创始人马云,他这样描述阿里的三个阶段:在阿里上交易(meet at Alibaba),在阿里上工作(work at Alibaba),在阿里上生活(live at Alibaba)。“live at Alibaba”是一个一站式生活平台,这就是未来十年的答案。

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看到“live at Internet”的未来,在中国除马云外,还有腾讯创始人马化腾。2005年,马化腾接受笔者专访,说腾讯的未来是“live at QQ”。回头看来,那时候的条件还不成熟,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还是割裂的。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预见到这一未来的人,他曾表示“未来的世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计算”,他描述的是与“live at Internet”类似的“live at IT”,殊途同归,今天来看他们描述的就是智能时代的“live in AI”。

电商进入“大消费”时代,live at internet,这是马云十年前的畅想,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新十年开始了,新故事正徐徐展开,混乱或有序,疯狂或理性,投资人、创业者、消费者都将作为故事中的角色浓墨重彩的登场。

1

新故事:超级APP淘宝

外卖市场的老大是美团,不过挑起外卖大战不是阿里,而是京东,今年2月京东入局外卖市场,美团立即迎战,双方高管隔空互怼,这是今年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话题。

直到4月末阿里低调入局,“淘宝闪购战略升级”,外卖“三国杀”局面才算形成。7月初“淘宝闪购”全国范围内启动大规模补贴,“淘宝闪购”是阿里集团进军即时零售的排头兵。

8月29日晚,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透露:今年8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

《晚点Late Post》此前报道:8月7、8、9日连续三天,淘宝闪购单量破亿,订单超过美团。“经过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超预期实现。”蒋凡说。

从商家供给侧来看,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大量新商户加入淘宝闪购,优质供给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运力规模方面,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已经超过200万的规模,对比4月增长3倍。

一直以来,行业认为即时零售适用的场景是“急用刚需”加“近场高频”,比如孩子发烧了,手机没电了,做饭缺酱油了,朋友来家里想喝点酒了,远场电商需要等几天,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

但实际上,“闪购”模式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可以设想你从电商平台下单一件衣服,价格与电商平台打通,不到一小时,就有骑手从品牌门店把它送到你家。近场零售的终极目标是万物同城购,让“外卖”和“网购”的界限逐步消失,不论商品还是服务,都能够在品质相同的情况下快速触达消费者。

这种消费新模式已经成为新的行业金矿,2024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7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预计2030年可能突破3万亿元,比现在翻三倍还不止,这不是PPT画饼,而是用户订单的真金白银在支撑。

即时零售和远场电商均被收揽在淘宝APP里,新的淘宝APP几乎无所不包,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美妆、日用百货、生鲜水果、酒水饮料、母婴用品、3C数码商品等。基于“大消费”思路,淘宝不再是原来的淘宝,而是一款“超级APP”。

公司如同一个生命体,阿里巴巴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进化成长:电商时代的阿里巴巴是“meet at internet”,云计算时代是“work at internet”,大消费时代是“live at internet”。

从社会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来说,这三个概念是逐级放大逐级深化且相互影响的;从系统生长的角度看,逐级放大逐级深化且相互影响的结果都是复杂,就像地球生命进化简史,从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低等动物到人这样的多组织复杂结构高等生物。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次跃升都需要社会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电商围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展开,“work”和“live”不仅包含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而是几乎包含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耦合的方方面面。

电商进入大消费时代,阿里故事的版本迭代了:欢迎来到超级淘宝,如你所需如你所愿,这儿有你想要的一切。

2

新时代:闪购撬动“大消费”

随着电商边界的重新界定,电商被重新定义了,进入了大消费时代。在统计数据中,社会零售总额包含两块,第一块是商品零售,另一块是餐饮服务。

餐饮服务是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通常稳定在10%-12%左右(2023年全国社零总额47.1万亿元,其中餐饮收入4.8万亿元,占比约10.2%)。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亿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14元。由此可计算出2023年中国居民服务消费总额约为:14.0967亿×12114元≈17.0766万亿元。

餐饮服务是一个跨界的品类,既属于社会零售范畴,也属于社会服务范畴。一个结果就是,餐饮服务领域的创新,既可以应用到零售领域,也可以应用到服务领域,社会零售加上社会服务可定义为“大消费”市场,总额约为64.4万亿元。

闪购不只是外卖升级版,而是一个更广义的生活补给系统,它的基础设施是骑手,它的仓储网络是家楼下的储物柜、便利店、前置仓、小型商超,它的用户逻辑是及时满足,不想等,不愿下楼,不想纠结。

这个系统的特点就是“你越快满足我,我越不想离开你”,这个系统包含三个要素,即时需求、本地供给、即时履约,这个系统的能力包含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不论线下还是线上都是重资产、重投入。

即时需求,意味着能够捕捉足够多的人想要现在就买,马上用的冲动,这部分过去是靠线下便利店满足的;本地供给,就是迅速匹配合适的商家快速调货发货;即时履约,需要强大的运力网络,骑手足够多,路线优化足够好。

这是重资产、重人力、重调度的系统工程,唯有这样庞大的投入才能支撑总额数十万亿的大消费市场,才能把“live at Internet”变成现实。

蒋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近场原生模式下,过去几个月闪电仓供给快速发展,淘宝闪购的闪电仓已经超过5万家,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60%。

其中闪电仓25%的供给来自于阿里生态的供应链,同时也依托于盒马大力发展“生鲜品类”的前置仓履约能力,盒马在接入淘宝闪购后,上线整体订单已经突破200万,同比增长超过70%。

在远近场结合方面,天猫超市全面从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在保持远场的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更快速的配送时效体验。

同时,平台也会积极引入天猫品牌线下门店加入淘宝闪购,预计未来三年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实现1万亿交易增量。

蒋凡认为:“外卖行业从一家独大到多平台参与,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长期对行业一定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真金白银投入,创造了超过百万的直接就业,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消费和经济。”

阿里集团CEO吴泳铭表示:阿里在大消费领域的长期目标,是满足10亿消费者的购物与生活消费全场景需求,创造体验最优、消费者数量最多、消费频次最高的大消费平台,引领未来30万亿规模的大消费市场。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大趋势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逐步耦合,IT时代,数字世界是割裂的,数据孤岛现象很普遍;PC互联网时代数字世界开始连接,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是割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基于位置技术开始连接……

AI时代是一个超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频次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深。乐观的预测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会完全耦合,人类将首次进入数实融合的新世界。

作为电商平台的创新已经达到了顶点,作为数字大消费的创新才刚开始,此轮以闪购开局,以大消费揭幕的创新空间远不止“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而是将在更多层面、更大范围内重构社会基础设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