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边走出的文学赤子——丁老的文学征程与精神之光
铁道边的文学萌芽
丁老缓缓打开话匣子,将我带入了他那充满故事的文学世界。他回忆起自己是铁路子弟,从小在铁道边长大。那南来北往的火车,伴随着轰轰隆隆、叮叮当当的声响,就像一首独特的乐章,铺就了他文学的底色。“那声音,震撼心灵,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我心底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丁老的声音里满是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上初中时,父亲对他的教育正统而严苛,要求他每天写一篇日记,为三个弟弟做榜样。可那时的丁老贪玩,日记只是记些流水账,毫无文学色彩。父亲的一顿狠狠批评,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他。父亲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上的废物。过去穷人受地主恶霸愚弄、欺凌,就是因为缺少文化。”这些话,如同明灯,照亮了丁老懵懂的文学之路。
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后,丁老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看书和写作。尽管那时写的东西粗糙,没有经过正规文学的系统学习,也没有名师指点,但那些有点人生感悟的文字,为他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基础,就像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敞亮之门。
军营里的文学梦升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丁老志愿从军到西北某部特务连。军营里绿而沸腾的景象,官兵们龙腾虎跃、爬冰卧雪的场景,让他心中的文学梦开始升腾。白雪皑皑的天山、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绿油油的大草原、孤零零的哨塔和红柳树,都成了他创作的对象。
在紧张的军事操练之余,丁老孜孜不倦地攻读各种书籍,把津贴和父母寄来的零花钱都用于购书。他还义务为连队办黑板报、墙报,升任连队文书后,学习条件相对改善,文学之路开始大踏步前进。
真正让丁老爱上文学创作的,是王指导员的一番话。王指导员对他说:“你现在是特务连队的文书,写写画画是基本功,也是必备素质,你应该与众不同。能真正改变命运的是文学作品,它比书画作品更有现实价值和历史珍藏价值,能疗愈心灵,万古流芳。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你不能仅限于写黑板报,应该学着写点小诗小散文什么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丁老干涸的文学心田。
王指导员还为丁老找了桂高明老师。桂老师博学多才,对丁老关怀备至。丁老隔三岔五就拿着习作去找桂老师赐教,桂老师总是拿着红墨水钢笔,逐字逐句地修改他的稿子,并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删减、那样修改,还传授给他写作经验和行文技巧。在桂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丁老写的新闻作品多次在解放军报、军区战胜报和当地伊犁日报登载,他的处女作《练为战》小诗也发表在了战胜报上,这让他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文学之路的曙光。
职场中的文学坚守与成长
从部队退伍后,丁老入职铁路,到了襄渝线前锋火车站。休班时,他和站区喜欢文学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论文学。一位军供站的小刘说:“诗嘛,很简单,你把星星、月亮和太阳比喻好了,你的诗就算成功了。”丁老不太理解,他觉得形象化思维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只有多看多写,从中悟道,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丁老先后报名参加了工人日报、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及青年作家函授班。妻子非常支持他的文学爱好,每当他挑灯夜战时,妻子总会体贴地给他冲杯牛奶或下碗麻辣小面。丁老相信实践出真知,相信勤能补拙,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遨游。
不久,丁老被抽调到前锋车务段机关工会助勤,后被提拔为段党委宣传干事。在岗位上,他不仅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使段上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在文学创作上有了不小的长进。他的小诗、小小说和散文见诸《成铁工人报》《四川工人报》《广安文艺报》《人民铁道》等报刊。
通过文友引见,丁老加入了重庆铁路分局九龙坡地区“沙龙笔会”,结识了冯地模、王明学、蒋有力等写作高手。在交流中,他学到了许多文学知识,如“做人要诚实,行文要狡猾”。有一年,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作品《山那边有群“啄二哥”》在宣传部“庆祝成渝铁路通车四十周年”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成为结集小册子《成渝路漫漫》的首篇,从此初出茅庐,小有名气。
然而,丁老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位顶头上司说他搞文学创作是不务正业,企业需要的是反映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报道,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学作品。面对上司的横加干预,丁老虽心里不服,但还是选择了忍耐。他想到了张良和韩信的故事,告诉自己这点挫折不算什么,暗地里继续铆足劲写文学作品。
后来,经文友引见,丁老结识了重庆出版社的岳编辑。岳编辑热心地将他引荐给《文化报》主编钟梦斯。钟主编不仅请他共进晚餐,还给他讲了许多文学高论,并鼓励他加入山城文学社。在钟主编的帮助下,丁老的作品发表在了《文化报》副刊上,整整占了一个版面。他成为了渝中区作协会员,文学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文学征程中的波折与突破
1991年,丁老被调入重庆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工作。在宣传部的近八年时间里,他从事过理论宣传、生产宣传和通联工作,作品质量渐渐提升。但他的文学之路又遭遇了新的波折。
他打算结集出版一本报告文学集《动脉之魂》,在成都出版社初审决定出版,需要单位出据核实证明时,宣传部领导有顾忌,不同意出证明。丁老感到十分崩溃,但他没有放弃。他拿着书稿直接去找分局党委饶书记,饶书记认可了他的作品,党办出了同意出书的证明。半年后,《动脉之魂》正式出版发行,丁老像迎接新生命一样高兴。事后,他写了篇小说《斯文扫地》,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感慨。
加入市作协后,丁老结识了全国著名作家黄济人、余德庄、邢秀玲等,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又一次,一位分管宣传部的副职领导因为他发表的一篇杂文《打“鼠”记》找他谈话,劝他少写这样的文章,怕别人对号入座,还提醒他棱角太突出容易伤着自己。丁老虽表示会尽量注意,但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想失去人格人品,不想灵魂长在别人身上。
文联与职场变迁中的文学担当
离开宣传部后,丁老相继在铁路基层站段担任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后又返回分局任文联主席。担任文联主席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当时他所在站段党政主官闹矛盾,上级把他调到了文联岗位。上级党委书记对他说:“眼下文化兴局很重要,全分局管内有五十三个基层站段(准县团级),有五十三个工会主席,而文联主席只有一个,级别比他们高,为什么组织上选中你,是因为你比他们更优秀。”丁老明白了这是上级的平衡之策,他接受了这个安排,并在文联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在文联主事期间,丁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他除了自己潜心创作外,还几乎每年组织一次文学讲座,邀请市作协主席黄济人、文学院院长邓毅来授课,旨在扶持铁路文学新人健康快速成长。他还兼顾美术、书法、摄影、集邮、灯谜、舞蹈、朗诵、影视等九大学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文学协会经常深入基层站段采风,为企业注入精神动力。
2005年,铁道部改革,文联自然消亡。丁老后来还当过铁路物流公司副总经理、铁路三星大酒店总经理兼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没有停止文学创作。他每到一个单位,都会在决策层的支持下创办报刊,如《重铁物流》《华建时报》《美愉报》等,在弘扬单位改革发展新气象的同时,在副刊版登载文学爱好者的文学作品。他深信一个没有丰厚文化底蕴作支撑的企业是没有活力的。
三年后,铁路地区恢复文联组织,丁老兼任地区作协主席。这些年,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反映、讴歌铁路,为铁路人树碑立传。他的作品《魂系铁道》《头雁之链》《门户之剑》《铁道枭雄》《解读国灿》《写在脊梁上的爱》《情系一扇窗》等,充满了“铁味”,歌颂了铁路干部职工、铁道警察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学成就与永恒追求
丁老的文学成就斐然。他先后有报告文学集《情系一扇窗》、散文集《生命之灯》、中短篇小说集《晴空下的缺憾》、诗歌集《樱花魂》等九部书出版,多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他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第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学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一至五届全委会委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九龙坡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铁路地区作家协会主席。
然而,丁老并不看重这些头衔,他认为重要的是创作的实力,是能否有富有时代感、能打动读者心灵的好作品问世。他说:“作品获奖是对作者的肯定,但不是根本目的。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点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光亮和温暖。”
如今,丁老已迈入花甲之年,从酷爱的铁路岗位退下来,但他的文学之路还将继续。他说:“仿佛新的生活才刚刚起步,我将在有生之年,一如既往,热爱文学,为当下美好的新时代,尽可能多写一些有意义、有价值、能疗愈心灵的好作品。因为我的文学观是:在为他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在净化自己的灵魂!”
深刻感悟:文学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梦想的力量: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丁老的文学之路,是一部充满坚持与梦想的奋斗史。从铁道边的懵懂少年到文学界的前辈,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梦想。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从未放弃。在部队的艰苦环境中,他用津贴买书学习;在职场的压力下,他默默坚守创作。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刻认识到,梦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心中有梦,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们抱怨环境不好,抱怨机会不多,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足够坚持。丁老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坚持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我们应该像丁老一样,为了梦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学习的重要性:不断进步的阶梯
丁老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从读书到参加函授班,从向老师请教到与文友交流,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文学创作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他的勤奋学习精神,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像丁老一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坚守原则:保持独立人格
在文学创作和职场生涯中,丁老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面对上司的不合理要求,他没有为了迎合而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批评,他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观点。他认为文学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为了功利而失去了灵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为了迎合他人,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丁老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保持独立人格和原则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思想、有品格的人。
文学的价值:传递温暖与力量
丁老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铁路人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用文字记录了铁路人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铁路行业。他认为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点化人的心灵,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创作,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丁老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了正能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应该重视文学的价值,用文学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传承与担当:为文学事业贡献力量
丁老在自己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扶持新人,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组织文学讲座,举办文艺活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他的这种传承和担当精神,让文学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传承和担当的意识。我们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功,还要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热爱文学,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
丁老的文学故事,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勤奋学习,坚守原则,就能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我们应该以丁老为榜样,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用文学的力量照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他人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