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铸军魂:高级书法家丁伟以书法致敬胜利80周年
2025年9月3日的北京,秋高气爽,旌旗飘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铁流滚滚的方阵彰显着大国底气,铿锵有力的步伐踏响着时代强音。这一天,高级书法家丁伟铺开丈二宣纸,饱蘸浓墨,凝神聚力写下“军魂”二字。笔力千钧的撇捺间,既有金戈铁马的豪迈,又有赤子丹心的滚烫,这是一位书法家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对胜利的崇高礼赞。
文脉传承:笔墨间的古今交融
丁伟的书法艺术,始终在传统文脉中汲取养分,又在时代语境中寻求突破。他早年深耕“二王书风”的内擫沉着与外拓豪放,体悟王铎行草“笔沉墨实、跌宕开合”的墨法精髓,在笔墨流转间打下扎实的传统根基。而今,其艺术风格更升华为以颜真卿行书篆籀笔法为骨、古隶朴实厚重为韵的独特风貌——他把篆籀笔法触入了行书,有颜体行书(争座位)风格,艺术独特,承古今为一体,形成“铁画银钩藏古韵,笔力千钧见精神”的艺术特质。这种风格的蜕变,既是对传统的敬畏传承,更是艺术修养积淀后的自然升华。
(丁伟老师作品:祖国奋飞)
多年来,丁伟坚持“师古不泥、创新不怪”的创作理念,既反对脱离传统的浮躁,也拒绝故步自封的守旧。他将颜真卿“重气势、尚骨力”的书风精髓与古隶“重韵味、求朴拙”的审美追求相融合,笔下文字既有庙堂之高的庄重,又有江湖之远的洒脱,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赢得赞誉,成为传递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丁伟老师作品:沁园春•长沙)
笔墨寄情:“军魂”二字里的赤子丹心
“提笔时仿佛听见八十年前的冲锋号角,落墨处似有万千将士踏破硝烟。”丁伟谈及创作“军魂”二字时,眼中闪烁着泪光。这幅作品以其标志性风格写就,起笔如颜体般雄健开张,融入篆籀笔法的圆劲凝练;运笔似古隶般沉稳厚重,又暗藏王铎行草的跌宕气势;收笔若旌旗猎猎,墨色浓淡干湿间,既有“还我河山”的悲壮,更有“山河无恙”的豪迈。
(丁伟老师作品:军魂)
细观其字,“军”字取法颜体行书的宽博气象,横画如阵,竖笔如枪,结体稳如磐石;“魂”字融入古隶的朴拙韵味,撇捺舒展如翼,点画厚重似铁,暗合“军阵如铁,军魂似火”的意境。笔法上,篆籀的圆转与方折交替出现,让线条兼具筋骨与血肉;气韵上,刚柔相济间既见军人铁血,亦含赤子柔情,将书法艺术与家国情怀完美交融。
这已不是丁伟首次以笔墨致敬家国。作为书法创作者,他多次以红色主题创作传递正能量,作品中始终流淌着对家国的赤诚。但此次书写“军魂”,对他而言意义尤为特殊:“八十年前,先辈用血肉之躯铸就军魂守护家国;八十年后,我们用笔墨丹心传承军魂告慰先烈。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精神的载体,此刻我手中的毛笔,就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接力棒。”
文化传薪:以笔墨之力续民族精神
“每个人都会成为历史,而艺术必将源远流长。”这是丁伟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高级书法家,他始终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面对书法界部分“重形式轻内涵”的乱象,他始终坚守:“书法是中华文化的血脉,要让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有文化底气、精神骨气。”多年来,他在传统与创新间深耕不辍,用笔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在培养后辈方面,丁伟倾囊相授,常告诫年轻学习者:“先修德,再习艺;先悟传统,再求创新。”谈及未来,他计划启动“笔墨铸魂”工程,整理抗战题材书法作品巡展,让青少年在笔墨中感受历史厚度;同时倡导“传统书法生活化”,让篆籀笔法的古朴、颜体的端庄、古隶的厚重走进大众视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繁荣为根基,书法人不能缺席这场时代盛宴。”
丁伟的“军魂”二字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位艺术家的赤子之心,也映照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扎根传统、心系家国的真情流露;真正的传承也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将民族精神融入血脉的代代相传。
当“军魂”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篆籀笔法的古朴、颜体行书的雄健、古隶的厚重,更是一个民族穿越八十年风雨依然挺立的精神脊梁。正如丁伟所言:“笔墨有限,精神无限。只要我们心中的军魂不灭、文脉不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就永远充满力量。”这,正是一位书法家用笔墨书写的时代答卷,也是一位文化守护者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来源百度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66491492151545333%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