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条投诉、毛利腰斩、用户流失2000万!轻松健康IPO折戟藏多重隐忧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3 08:53

                       

港交所一则“失效”公告,为轻松健康集团长达七个月的IPO征程画上了休止符。这家曾背靠腾讯、IDG资本等顶级投资方,前身为知名大病筹款平台轻松筹的企业,如今不仅未能叩开资本市场大门,更陷入业务、盈利、用户三重危机的漩涡,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

回溯轻松健康的发展轨迹,其起点不乏光环。2014年以轻松筹起家,凭借大病众筹的公益属性快速积累用户,一度成为行业内的“明星企业”,IDG资本、阳光保险、腾讯等资本的相继入局,更让其资本版图看似坚不可摧。创始人杨胤的履历同样亮眼,从IDG离职创业、将公司售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再到重返IDG担任高管,丰富的行业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曾被视为轻松健康发展的“强心剂”。截至招股书披露时,杨胤通过直接持股与投票权委托,实际掌控公司近四成表决权,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光环之下早已暗藏危机。作为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外资企业,轻松健康在国内市场运营需直面《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红线,个人求助、大病众筹等业务被明确列为外资限制领域。为规避合规风险,轻松健康选择将核心流量入口——轻松筹从上市主体中剥离,这一“断臂求生”的操作,看似解决了政策障碍,实则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要知道,轻松筹作为大病众筹领域的早期参与者,凭借公益场景积累了庞大用户基数,正是这些对健康需求高度敏感的用户,为轻松健康的保险、健康服务业务提供了重要流量支撑。如今业务拆分,表面上是合规之举,实则切断了企业最核心的获客链路。更值得玩味的是,业务剥离后,轻松筹的导流功能并未完全消失。用户仍可通过轻松筹“个人中心-我的保单”跳转至轻松保界面,招股书中也提及“与提供疾病筹款服务的合作伙伴合作获取流量”,种种迹象暗示,轻松健康与轻松筹之间仍存在隐秘的流量输送关系。这种“明拆暗连”的操作,不仅难以打消监管层对业务合规性的疑虑,更让资本市场对其业务独立性产生质疑——一家连核心流量都无法完全自主掌控的企业,如何保证未来盈利的稳定性?

业务架构的动荡,直接反映在盈利数据的颓势上。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营收从3.94亿元增长至6.43亿元,看似呈现增长态势,但经调整净利润却从1.49亿元降至7660万元,“增收不增利”的反差愈发明显。更令人担忧的是综合毛利率的断崖式下滑:2022年尚有82.6%的高毛利,2023年降至79.9%,2024年前三季度直接腰斩至43.4%,盈利能力的弱化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细分业务板块,危机更为突出。剥离轻松筹后,轻松健康将重心转向健康服务与保险服务,其中健康服务业务被寄予厚望,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5.2%飙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61.8%,看似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但该业务的毛利率却从96.9%骤降至20.3%,盈利质量大幅缩水。这意味着,健康服务业务的扩张更多依赖低价策略或高成本投入,而非核心竞争力支撑,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保险业务则陷入“规模与利润双降”的困局。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健康保险业务年化保费总额仅8亿元,较2022年全年的13亿元大幅下滑;交付保单数量从2022年的200万份锐减至100万份,业务收缩趋势明显。更严重的是,保险业务还深陷投诉泥潭。截至2025年8月28日,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轻松保的投诉已达1778条,“未经同意擅自扣费”“违规获取个人信息”等问题高频出现,部分用户甚至反映在轻松筹捐款时会收到轻松保的推广信息。这些负面舆情不仅损害品牌信誉,更削弱了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度,进一步加剧保险业务的获客难度。

用户端的困境,成为压垮轻松健康的又一根稻草。尽管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注册用户达1.68亿,但活跃用户仅5000万,较两年前减少2050万,活跃率不足30%。这意味着,大量用户仅停留在“注册”层面,并未转化为实际消费者。为扭转局面,轻松健康加大营销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及营销支出达1.14亿元,同比激增153%。但高投入并未带来高回报,用户增长乏力,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究其原因,核心在于业务剥离后,轻松健康失去了轻松筹的公益场景支撑,无法再通过公益流量低成本转化用户,而新的获客渠道又未能建立,最终陷入“营销费越投越多,用户却越留越少”的恶性循环。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互联网健康保障领域的流量红利早已消退,资本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逻辑也在重构。此前水滴筹上市后股价暴跌80%的案例,已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单纯依靠“公益引流+商业变现”的模式,难以获得资本认可。轻松健康在业务剥离后,既未能找到新的流量增长点,又无法解决盈利弱化的问题,其IPO折戟并非偶然,而是商业模式缺陷与行业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轻松健康的上市申请已失效,未来能否重启IPO进程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能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建立独立可持续的获客体系、提升健康服务与保险业务的盈利质量、修复用户信任与品牌口碑,其上市之路将依旧坎坷。对于轻松健康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急于冲击资本市场,而是重新审视自身商业模式,找到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即便未来重启IPO,恐怕也难以摆脱“二次折戟”的命运。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