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四年即破净!重庆银行盈利乏力、合规频踩雷,新管理层能否破局?
在金融市场的动态棋局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动都可能折射出一家企业的深层状况。8月11日晚间,重庆银行(601963.SH)发布的一则股东减持公告:股东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5200万股重庆银行A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1.5% 。而此次减持背后,重庆银行面临的一系列困境逐渐浮出水面。
股价低迷破净,市场信心受挫
截至8月14日,重庆银行股价为10.09元/股,总市值306亿元。这一股价不仅低于2021年上市时10.83元/股的发行价,相较于2025年3月末15.43元的每股净资产,重庆银行目前已处于破净状态。股价破净,往往意味着市场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存在担忧。自上市以来,重庆银行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多次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尽管银行采取了增持等措施,但效果甚微,反映出市场对其信心的严重不足。
回顾重庆银行的业绩表现,2022年和2023年,其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下滑,到2023年营收仅为132.11亿元,几乎回到2020年的水平。与同处西南地区的成都银行相比,差距明显。成都银行同期营收保持连续增长,2023年营收达到217.02亿元。虽然2024年重庆银行实现营收136.79亿元,同比增长3.54%,归母净利润51.17亿元,同比增长3.80% ,但这样的增长幅度在行业中并不突出,且仍未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
净息差收窄,业务结构失衡
近年来,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的问题,重庆银行也未能幸免。从2021年末的1.52%下降到2024年末的1.35%,净息差持续下降。这直接导致2024年重庆银行利息净收入较上年下降2.59%,降至101.7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重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长期低于城市商业银行净息差平均水平。
在业务结构方面,重庆银行呈现“重对公、轻零售”的特点。2024年公司贷款较上年增长25.00%至3130.03亿元,在贷款及垫款中的占比高达70%;而零售贷款仅增长2.81%,从2021年开始零售贷款业务规模一路下滑,2024年虽有回升,但占比也只有22%左右。这种业务结构失衡,不仅影响了银行的收入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风险。
资产质量隐患,不良核销激增
在资产质量方面,重庆银行虽在2024年不良贷款率降至1.25%,为近五年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45.08%,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2024年该行不良核销规模几乎翻倍,从2023年的15.83亿元增至2024年的30.49亿元;关注类、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均呈现增长态势。
零售贷款业务的资产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截至2024年末,重庆银行公司贷款不良率下降0.43%,降至0.9%,但零售贷款不良率却上升0.73%,达2.71%,其中个人按揭、经营贷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增加0.72、1.28和1.05个百分点,成为不良率最高的业务领域。
合规问题频发,内控机制存忧
2024年,重庆银行因信贷管理失职、贷款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多次收到罚单。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违规行为不断。6月,因多项违法违规事实,总行被罚200万元;10月,毕节分行因违规被罚30万元;11月,涪陵支行、丰都支行、大足支行也因各自违规行为被罚。此前两年,该行已因类似违规行为累计被罚超480万元。这些密集的罚单,暴露出重庆银行内控机制存在深层次漏洞,合规管理亟待加强。
尽管近两年重庆银行对高管进行了“大换血”,但关键岗位仍存在“超期服役”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内部管理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不彻底性。
此次股东减持,或将由重庆银行另一国资股东全额接盘,看似是国资体系内部的资源优化,但背后反映出的是重庆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如今利率市场化、风险复杂化、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下,重庆银行若想在“万亿城商行”的赛道中站稳脚跟,新任管理层必须在追求增速与把控质量间寻求平衡,出清内控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重塑市场信心。否则,重庆银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