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亏、九毛九降,海底捞却活出了“新芽”?

港股研究社 原创

2025-09-02 15:33

餐饮行业的深层次增长焦虑再现。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但总量增长的背后,隐藏了161万家餐饮店的黯然退场,且6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速降至-0.4%,为2023年疫情结束后首次单月负增长,高端餐饮与中大型连锁品牌的压力可见一斑。

当餐饮消费的增长压力外显,火锅界的“顶流”海底捞,自然成为观察窗口。

从年中财报来看,海底捞上半年业绩的整体绝对值仍居行业前列,但也不能否认营收、利润的双承压,尤其是火锅主业增长承压的现实:总营收、核心经营利润、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3.7%、15%、13.7%。

站在2025年的中点,这已是海底捞成立的第31个年头,于中国餐饮行业而言,这绝对是非常具备生命力的品牌;但按照品牌生命周期规律,随着新的消费习性以及新的餐饮竞品出现,即便是龙头企业也可能由于品类的衰退、品牌的老化或是管理变革的滞后陷入衰退期,海底捞会如何穿越品牌周期、产业周期?

第31张“压力测试卷”:承压但韧性凸显

海底捞的这份半年报,“主基调”是火锅主业的承压,但“支线剧情”却充满惊喜。

从核心数据看,火锅主业确实面临挑战:上半年主品牌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185.8亿元,同比减少9.0%,整体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4.1次/天重新降回至3.8次/天;各区域市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相对来说只有三线及以下市场翻台率为3.9次/天。

管理层在财报中坦言,这主要受“餐饮市场竞争加剧、顾客消费需求变化”影响。

不过,若将视野放宽至全业务线,海底捞的龙头抗风险能力十分值得探究:

首先是餐饮品牌矩阵的选择性优化和创新有了初步成效。面对主品牌的增长困境,上半年其以“红石榴计划”孵化了“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SHUA BAKERY”等14个新品牌,并贡献其他餐厅收入6.0亿元,同比翻了2倍有余,多品牌矩阵初现规模;

其次,则是外卖与新场景的突破。都知道上半年“淘美京”三家在即时零售赛道掀起了一场激烈的竞争,而作为头部餐饮玩家,海底捞也敏捷地抓住了这一机会,上半年其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了近六成至9.3亿元,其中“下饭菜”一人食精品快餐成为增长引擎;

此外,供应链与周边产品的发力也不容小觑,期间其调味品及食材销售收翻了超五成、去年开始的加盟业务收入规模已接近亿级。

甚至于承压的主业,其主动调整的痕迹也非常清晰。整个报告期,海底捞大胆试错夜宵主题店、亲子主题店、宠物友好主题店及全国首家臻选店等多元业态,撬动了更广泛的高消费场景,因此虽然板块销售总收入下滑了,但其人均消费反而从去年同期的97.4元小幅提升至97.9元,成功跳出了行业价格战的泥潭。

这种“主业守稳、新业突围”的结构,恰恰折射出海底捞的“韧性逻辑”。中国传统餐饮品牌的生命周期通常在10-15年(快消费时代,网红店生命周期甚至只有3.5年),而海底捞已开启第四个十年,于它而言,学会未雨绸缪,“找到新活法”尤为重要。

也因此,相比短期表层的收入、利润数据变动,更应该认知到的是当火锅主业的增长瓶颈显现时,海底捞没有困在“标准化扩张”的旧模式里,而是努力通过孵化新品牌、拓展外卖场景、深挖供应链价值,尝试构建起更灵活的业务生态。

餐饮生意变难,是“老办法”不管用了?

海底捞突然出现的业绩增长困境,其实也是整个餐饮行业的共性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较2024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呈总量增长但动能减弱态势,且限额以上单位餐饮6月单月负增长0.4%,这意味着无论是高端酒楼还是大众连锁,都面临消费需求收缩的压力。

彼时海底捞作为火锅赛道的龙头企业,客流量的波动本质上也是行业周期的缩影。

只是如果从调整程度来说,盘点同为餐饮连锁企业的呷哺呷哺、九毛九等同行半年报会发现,这些企业的盈利调整幅度远大于海底捞:

连续4年亏损的呷哺呷哺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大幅缩窄71%,但仍有0.8亿;九毛九营收利润双降后,甚至被剔除恒生综合指数;全聚德逼近亏损边界、广州酒家净利润继续延续去年的亏损态势;

相对来说,海底捞是少数稳住盈利基本盘,且人均消费得到微增的玩家,整体并未陷入“低价内卷”的恶性循环;再就是靠“暂停开店+供应链优化+成本控制”防守策略逆势增长的小菜园。

这些核心盈利指标波动背后隐藏的核心矛盾是,当消费者从“吃饱”转向“吃好”“吃新”“吃体验”,传统“标准化复制”的扩张模式已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为此,作为曾经的“扩张标杆”,海底捞在2021年便推出“啄木鸟计划”,次年试图以“硬骨头计划”挽救部分门店,可到了2025年上半年却再度关闭33家餐厅。

显然此次困境,既是外部消费环境变化的冲击,也是内部“品牌生命周期”进入调整期的必然。于海底捞而言,当“吃火锅=社交仪式感”的用户认知逐渐弱化,当餐饮消费新趋势出现,它需要回答:除了“服务好”,还能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答案藏在“红石榴计划”与外卖业务的增长里:产品端,果断试错“第二品牌曲线”,将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赋能到新赛道,其来自创新品牌与多元场景的收入占比已从0.8%跃升至2.9%;场景端,外卖线抓住“单人食”“便捷化”的消费新需求,收入贡献率已从2.7%上升至4.5%;渠道端,加盟模式正在填补直营在下沉市场资源渗透上的边界,长期极可能加速挖掘庞大的下沉增量市场。截至6月底,海底捞品牌已有41家加盟店。

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最好的竞争策略,是创造一个没有竞争的新市场。”海底捞的探索,本质上是在用"新场景"重构用户需求

火锅烟火气不变,品牌"进化力"才是长周期生存密码

一一斟酌下来,可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餐饮龙头品牌,海底捞的半年报既是企业的“定期体检报告”,也给餐饮行业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

首先,放弃“规模崇拜”,转向质量增长。过去十年,餐饮行业沉迷于“开更多店=赚更多钱”的逻辑,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闭店率高达22.66%,规模不经济成为普遍问题。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已证明:关闭低效店、聚焦单店盈利模型,比盲目扩张更能保障现金流。

其次,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挖掘“未被满足的需求”。当消费者不再为“仪式感”支付溢价,海底捞用“下饭菜”一人食快餐切入快餐赛道,用焰请烤肉铺子瞄准“高性价比聚餐”需求,本质是回归“用户需要什么”的原点。海底捞要做的不是“最好的火锅”,而是“用户此时此刻最需要的餐饮”。

此外,用组织韧性对抗环境不确定性。从2021年的“啄木鸟计划”到2025年的“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海底捞的管理层展现出罕见的“自我革新”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头痛医头”的应急,而是建立“敏捷组织”,即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供应链、通过“红石榴计划”激活内部创业、通过加盟模式轻资产扩张,最终让企业在波动中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弹性。或许,“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将是海底捞这场自救的真正开始。

海底捞的半年报,没有“惊艳”的增长数据,却藏着“活着”的智慧。在餐饮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今天,企业需要的不是逆势扩张的豪赌,而是顺势调整的韧性。

因为火锅的烟火气永远不会消失,真正懂用户、会进化的企业最可能在逆境里长出新芽。

不过最后不得不警示的是,广撒网式摸索意味着运营难度飙升,一旦稳不住节奏或者多业务间协调不足很可能造成资源过度分散,效率下滑,并拖累主品牌,削弱核心竞争力。

来源:港股研究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