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年薪百万,股东六年“零分红”!哈尔滨银行净利微增难掩资产质量“硬伤”
8月下旬,哈尔滨银行半年报的披露,给冷清的东北银行业再添一抹复杂色彩。报表上19.96%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看似勾勒出业绩复苏的轨迹,但稍加审视便会发现,这抹增长背后,是高达2.83%的不良贷款率、112.7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已持续六年的"零分红"现状。当昔日"东北上市银行F4"仅剩其一家独存,这家扎根东北的上市银行,正深陷资产质量恶化、治理遗留问题难解、投资者信任流失的多重困局。
业绩增长掺水分,资产质量隐忧难消
翻开哈尔滨银行2024年半年报,9.1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接近两成的增长,是最引人注目的数据。但深入剖析盈利结构便会发现,这份增长更像是"纸面繁荣"。同期该行信用减值损失高达44.57亿元,是归母净利润的近5倍,意味着若剔除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其真实经营盈利能力仍处于疲弱状态。这种"赚的不够提的"的盈利模式,折射出银行资产质量管控的严峻挑战。
从核心资产指标来看,哈尔滨银行的风险敞口持续扩大。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虽较去年末微降0.01个百分点至2.83%,但这一数值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同期A股上市银行中不良率最高的兰州银行1.83%,仍高出整整1个百分点。更值得警惕的是,风险不仅集中在不良贷款端,2024年末该行关注类贷款与不良贷款合计占比高达8.66%,近一成的贷款处于风险暴露边缘,后续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不容忽视。
授信集中度过高,则进一步放大了资产风险。作为银行业基本经营原则的"风险分散",在哈尔滨银行的业务布局中近乎失效。2024年末,该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达8.57%,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更是飙升至45.23%,接近监管红线的50%。这意味着一旦某几家大客户出现经营危机,将直接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致命打击"。在东北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如此集中的授信布局,无疑为哈尔滨银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治理乱象遗毒深,高层动荡拖累发展
哈尔滨银行当前的困境,与其历史上的高层治理乱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2022年4月,该行原行长吕天君、原副董事长兼董秘孙飞霞几乎同时落马,揭开了银行内部治理混乱的冰山一角。而在吕天君任职期间,哈尔滨银行的业绩上演了"自由落体式"下滑——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的55.49亿元,一路跌至2021年的2.74亿元,短短三年间缩水超95%,将银行推向了经营危机的边缘。
高层动荡留下的"后遗症",至今仍在影响着银行的发展。2024年4月,黑龙江省委第八巡视组对哈尔滨银行党委开展了为期55天的提级巡视,最终反馈指出,该行"党的领导一度虚化弱化,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差距,坚守主责主业不够,深化改革不到位,防范化解风险不够有力"。尽管2022年7月后新一届党委班子试图扭转局面,但"配齐时间较短,凝聚力战斗力尚未充分释放",治理体系的修复仍需时日。
治理问题直接传导至业务层面。巡视组提到的"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廉洁风险突出",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哈尔滨银行在贷款审批、客户准入等环节的管控漏洞,导致大量风险贷款形成,不良率居高不下。而"执行选人用人制度不严格",则使得银行内部人才梯队建设断层,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占据关键岗位,进一步制约了风险管控与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
零分红引众怒,投资者信任濒临破裂
如果说资产质量与治理问题是银行的"内伤",那么持续多年的"零分红"则是引发市场不满的"外患"。自2019年起,哈尔滨银行已连续六年未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成为港股市场中少见的"铁公鸡"银行。更让投资者难以接受的是,银行并非处于亏损状态——即使在业绩最差的2021年,仍实现2.74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始终以"防范风险"为由拒绝分红,这种做法与资本市场"共享经营成果"的理念严重背离。
与零分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高管的高薪待遇。Wind数据显示,2018年时任董事长郭志文薪酬高达457.6万元,2019年、2020年仍保持在198.3万元、170.6万元;继任董事长邓新权2021年至2024年薪酬分别为168万元、170.5万元、151.7万元、116.5万元。反观规模远超哈尔滨银行、同样处于业绩复苏期的浦发银行,2024年董事长张为忠薪酬仅85.68万元,且该行年度分红比例达26.59%。
高管高薪与零分红的强烈反差,彻底点燃了投资者的不满情绪。在港股市场,哈尔滨银行股价长期处于低位徘徊,市净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市场对其估值的悲观预期。不少中小股东在投资者交流平台发声,质疑银行"只顾高管利益,忽视股东权益",甚至有机构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减持股份离场。随着盛京银行宣布终止上市,哈尔滨银行成为"东北上市银行独苗",本应承担起提振区域银行业信心的责任,却因零分红问题进一步侵蚀市场信任,陷入"融资难、估值低"的恶性循环。
区域困境叠加自身问题,突围之路道阻且长
作为一家扎根东北的银行,哈尔滨银行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导致银行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质量承压。但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显然有失公允——同样身处区域经济调整期的成都银行,通过聚焦本土优质客群、优化业务结构,实现了业绩与资产质量的双改善,这恰恰说明,银行自身的经营策略与治理能力,才是突破困境的关键。
当前,哈尔滨银行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短期来看,如何压降不良贷款、化解集中授信风险,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首要任务。但受限于东北地区企业偿债能力较弱、抵押资产处置难度大等因素,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效果可能不及预期。中期而言,银行需要重构治理体系,修复政治生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但这涉及人员调整、制度重建等多重难题,短期内难以见效。长期来看,恢复投资者信任、重启分红计划,需要银行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而在区域经济复苏乏力、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盈利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东北上市银行F4"仅剩哈尔滨银行一家,其后续发展不仅关乎自身存亡,更影响着资本市场对东北银行业的信心。若不能尽快解决高不良、零分红、治理混乱等核心问题,这家银行或许会从"独苗"沦为"弃子"。对于哈尔滨银行而言,现在已没有退路,唯有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正视自身问题,优化经营策略,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突围之路,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