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亿商誉悬顶!“眼茅”爱尔眼科净利增速近乎归零,机构撤离、信任流失陷多重困局
曾几何时,爱尔眼科凭借“眼科茅”的光环在资本市场熠熠生辉,以高速增长的业绩和遍布全球的医院网络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爱尔眼科却深陷增长停滞、商誉高企、信任流失的多重困境,在医疗服务板块整体上扬的行情中,走出了一条截然相反的下行曲线,昔日荣光逐渐褪色。
翻开爱尔眼科2025年中期财报,一组数据格外刺眼: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仅增0.05%。净利润增速近乎停滞,与公司过往动辄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业绩增长神话已然难续。这种增长乏力并非偶然,从核心业务表现便可窥见一斑。
作为爱尔眼科营收支柱的屈光、视光服务、白内障三大核心业务,虽然在收入端呈现分化增长态势——屈光业务营收占比40.13%且同比增速从去年的3.16%回升至11.14%,视光服务增速也从3.05%提升至14.73%,白内障业务增速则小幅放缓至2.64%,但利润端的表现却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三大业务毛利率全面下滑,屈光、视光服务、白内障项目毛利率分别下降1.07%、1.74%和1.16%。这意味着,公司为了扩大收入规模,可能在定价上做出让步,或是增加了补贴促销力度,亦或是成本控制出现漏洞,整体盈利质量正在边际走弱,增长的“含金量”大幅降低。
回溯爱尔眼科的发展路径,其快速崛起离不开资本助力下的并购扩张策略。2009年登陆创业板后,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东风,开启了“狂飙式”扩张。从2014年设立产业基金起,爱尔眼科用累计20.869亿元的出资,撬动了219.2亿元的并购基金,通过这种“以小博大”的资本操作,迅速扩大医院版图。截至2024年末,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增至621家,较上一年新增149家,其中超90家通过收购实现合并;2025年,收购步伐依旧未停,5月以6.5亿元收购深圳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60%股权及特定债权,8月又拟以1.05亿元收购3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
然而,这场看似风光的扩张盛宴,却为爱尔眼科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首当其冲的便是高企的商誉。2019年,公司商誉仅为26.38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已飙升至87.22亿元,短短六年多时间,商誉规模增长超3倍。商誉如同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所收购资产的实际收益不及预期,就需要计提减值,这将对公司当期业绩造成严重冲击。当前,在医疗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这些被收购的医疗机构能否实现当初预估的收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87亿商誉背后的减值风险,正成为投资者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医院数量急剧增加,爱尔眼科的管理半径不断拉长,内控体系也随之变得脆弱。近年来,公司旗下医院的医疗事故、虚假广告等问题频繁被曝光,从患者投诉的手术失误,到被监管部门查处的虚假宣传,每一次负面事件都在消耗着公众对“爱尔眼科”品牌的信任。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医疗质量与口碑,而频发的负面新闻,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更影响了患者的选择意愿,对长期经营构成潜在威胁。
资本市场对爱尔眼科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自2021年下半年起,公司股价开启下行通道,2025年在医疗服务板块涨幅接近42%的情况下,爱尔眼科股价却微跌0.67%,走势远远弱于同行。机构投资者也纷纷选择撤离,曾被称为“医药女神”的葛兰,对爱尔眼科的持仓从巅峰时期的2.63亿股缩减至2024年底的1.08亿股,持仓砍掉近六成。股价的低迷与机构的撤离,折射出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的丧失。
从“眼茅”的高光时刻,到如今陷入增长停滞、商誉承压、信任危机的困局,爱尔眼科的转折令人唏嘘。87亿商誉压顶下,公司若不能及时调整扩张策略,加强内控管理,提升盈利质量,修复市场信任,未来的发展之路恐怕将更加艰难。对于爱尔眼科而言,当下亟需停下盲目扩张的脚步,回归医疗本质,用过硬的医疗质量与稳健的经营业绩,重新赢回市场与患者的认可,否则,“眼茅”的辉煌或将彻底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