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水区暑期“急救地摊”完美收官,十一年坚守传递生命守护力量
2025年暑期,郑州市金水区街头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急救地摊”再次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为期65天的郑州市金水区2025年暑期"急救地摊"活动于8月31日圆满落幕。
这项由郑州市金水区红十字会联合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组织的公益行动,自6月28日在瀚海海尚东广场启动以来,共开展"急救早市"17场、"急救夜市"20场,累计服务市民近五千人次,在炎夏中为市民带来了实用的急救技能,也让“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使命。
每周末周六周日18时开始,"急救夜市"郑州市丰庆路东风路西北角瀚海海尚东广场上(每周六周日6时开始,"急救早市"北三环园田路东北角“烟火集市”)便聚集起认真学习急救知识的市民。这个特殊的摊位不卖商品,只摆放着心肺复苏假人和急救包;不产生任何交易,只免费传授急救技能。志愿者们通过现场演示和手把手教学,传授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急救技能。穿荧光红马甲的应急救护师资张友琴、王胜涛老师高声讲解要点,退役军人欧阳友利等志愿者耐心指导每一位学习者,确保动作标准到位。三个多小时的活动中,志愿者们常常忙到晚上9点甚至10点(早上8点半甚至9点)才结束,人人满头大汗却从不言累。
据统计,本次暑期活动共有28名志愿者参加230人次,其中8名志愿者参加场次超过10场。欧阳友利以37场居首,王胜涛28场、张友琴27场紧随其后。这些来自律师、公司员工、退役军人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牺牲休息时间默默奉献,只为让更多市民掌握救命技能。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54多万例,而院外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在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内,专业救援往往难以迅速抵达现场,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十年多来,这支服务队已帮助10余万人掌握“救命术”,据不完全统计,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已用心肺复苏成功施救16人,处理意外伤害、气道异物梗阻和救助交通事故伤者、醉酒者等上千人次。
活动期间,一幕幕感人场景不断上演。“先瞪着眼看脸!轻拍双肩,大声喊两三声没反应,再耳贴口鼻眼观胸...”志愿者们将专业的急救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围观群众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现场气氛热烈,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刚下班的外卖小哥,大家都认真学习、积极练习。73岁的张大爷这个夏天经常出现在摊位前,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认真地在皱巴巴的笔记本上画着“按压示意图”。“前两年老伙计心梗,身边没人会急救,等救护车来...”他顿了顿说,“现在学了,将来能帮上一分,就对得起人。
”年轻妈妈王琳特意请假带着3岁孩子来学习:“多学点儿,护着娃,说不定还能救别人。”还有一位30多岁的周先生在学习过程中忍不住落泪——他的父亲去年突发心脏病去世,“那天我要是会按压,哪怕多撑两分钟...”
8月30日晚,两位女生结伴来学习时讲述的亲身经历深深触动了志愿者:她们的邻居,一位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家突发心梗,因无人会急救,等待120的十多分钟成了永远的遗憾。"要是我当时会急救就好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志愿者的心,也更坚定了他们普及急救知识的决心。
暑期活动虽已收官,但志愿者们表示:"只要有人学,这摊就一直摆着。普及急救知识永远在路上。"每周六17:30至20:30的周末"急救地摊"将继续出摊,努力培育公众"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人人得急救"的公益理念和"学会急救敢救人、见义勇为人帮人"的实践行动。
这支由冯海河、任贺磊等律师发起,李中洲、李永峰和欧阳友利、马龙等退役军人共同组建的"急救地摊天团",已经从最初十几个人发展到2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用十一年坚守将急救知识酿成暖阳,让"生命至上"的分量深深刻入城市的日常之中。团队不仅获中国红十字总会高度赞扬,线上线下惠及百万余人次,还引发了央视、新华社等全国50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有医保有依靠,会急救更加好。(欧阳友利)#郑州遛娃地图第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