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赴港,三巨头或将齐聚,激光雷达大战进入白热化?
港股即将再迎一位“硬科技”主角?
此前,中国证监会已发布关于Hesai Group(禾赛科技)境外发行上市的备案通知书,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8月31日,禾赛科技正式披露通过港交所聆讯后的资料集,这意味禾赛或许不久后将以“美股+H股”双主场姿态登陆港交所。
从2023年美股上市时的“破发低迷”,到2025年美股股价暴涨5倍、市值突破34亿美元新高;从连续三年亏损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转正;从单一车规级激光雷达供应商,到机器人领域“黑马”……过去三年,禾赛在智驾和物联网的大风口中完成了一次次蜕变。
在激光雷达行业从“技术验证期”加速向“规模商用期”跨越的趋势日益清晰的背景下,禾赛的港股上市进程,恰与中概股回港潮及硬科技产业升级的两大浪潮形成共振。
而对行业而言,禾赛的“双城记”或将成为激光雷达赛道的分水岭:当规模效应显现、盈利模式跑通,资本将从“追概念”转向“投落地”,推动整个行业进入“黄金时代”。
订单排到2026!禾赛"大客户+大订单"稳了
透过禾赛近几年的财报数据,赫然可见其增长的加速度。
根据招股书及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禾赛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2.03亿元、18.77亿元、20.77亿元,年增速虽因基数扩大出现过放缓,但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达12.32亿元(约1.72亿美元),仅半年度收入便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且其中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大增53.9%,增长力仍在不断强化。
经营质量向上趋势更是非常清晰。2022-2024年其毛利分别为4.72亿元、6.61亿元、8.85亿元;对应毛利率也从39.2%攀升至42.6%。
由此,还带来愈发之好的盈利指标: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3亿元、4.76亿元、1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直接转正为2654万元,其中第二季度实现净利4410万元,远超“GAAP层面盈利转正”目标。
业绩长虹的核心驱动力,源自需求爆发下的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共振。
得益于汽车产业变革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激光雷达从“尝鲜高配”变为新车型的“安全标配”,需求呈大爆发态势。据盖世汽车数据,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首次突破150万颗,同比激增179.7%;2025年上半年同比再增71%,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禾赛作为头部玩家,其激光雷达交付量呈指数级增长:2022年出货8.04万台,2023年增至22.21万台,2024年翻倍飙升至50.19万台;2025年上半年总交付量已再次超2024全年,达54.79万台,其中ADAS主雷达交付44.97万台,同比增长237.5%。
根据盖世研究院2025年1月—6月激光雷达装机量数据,禾赛继续稳居ADAS领域主雷达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达33.0%。
大规模交付摊薄了单颗雷达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毛利率显著提升,最终推动经营亏损率从2022年的31.4%收窄至2024年的9.9%,2025年上半年更进一步降至8.6%,运营亏损106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禾赛的客户结构也在向“头部集中”优化。截至6月30日,禾赛已服务覆盖约50个国家及地区的ADAS及机器人市场的客户,并已与24家国内外车企达成量产定点合作,第二季度及近期新增吉利、长城等9家头部车企的20款车型定点,叠加比亚迪、理想、小米、丰田等既有客户的量产交付,订单能见度已延伸至2026年。
这种“大客户+大订单”模式,为后续收入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支撑。
美股逆袭超7倍,港股待飞?
业绩虽然一路长虹,但其美股股价早前曾承压了很长一段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禾赛2023年2月首发登陆纳斯达克时,受中概股整体低迷、激光雷达行业前景争议等影响,股价一度跌破4美元,市值缩水超80%。这一情况直到去年11月底才开始有了扭转迹象,截至目前其股价已强势反弹至25美元以上,市值回升至34亿美元,较最低点增长超7倍。
低谷反转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市场对其“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的重新认知。美股投资者最初对激光雷达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车规级可靠性”是否达标,二是“高成本能否被车企接受”。
但禾赛用数据证明了自身实力:其先后已有Pandar128、QT128、AT128、ATX等四款车规级激光雷达通过全球公认最权威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认证(ISO 26262),是业内该认证数量最多的企业;全球领先的交付量市占率以及成为比亚迪、理想等知名车企的“核心供应商”,验证了自身规模化上车能力。
譬如,其ATX激光雷达于6月通过认证,但截至一季度就已获得12家头部主机厂的多款量产车型定点,并被众多主机厂客户规划为2025年量产车型的标配;该产品已于3月底正式量产,一季度交付量接近4万台,可见市场对其产品力的认可。
根据Yole Group发布《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按市场规模计,禾赛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摘得三项全球第一: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33%)、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26%)、全球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61%)。
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中概科技股估值长期承压后的普遍反弹。
赴港二次上市,于禾赛而言,或许将是其“价值重估”的又一契机。一方面,从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机器人、宁德时代等知名科技企业批量赴港,到港交所18C章特专科技制度的落地实施与"科企专线"政策的推出,可以明显感知到近一年半来港股市场对新科技的包容性提升非常显著。基于这种背景,禾赛这类"硬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极可能获得实质性增强;
另一方面,港股与A股的联动效应,能吸引更多内地投资者关注,毕竟此前因美股流动性限制,许多内地机构难以高效配置禾赛,而港股上市后,其估值有望通过“双主场”实现溢价。
行业层面,激光雷达的“赛道热度”也在持续攀升。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3D激光雷达出货量排行榜中,禾赛以42%的份额位居第一;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场,禾赛与速腾聚创、图达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随着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进入“规模化应用期”,头部企业的估值逻辑将陆续从“市销率”切换至“市盈率”,这正是禾赛此次赴港上市的核心看点。
三大势力齐聚港股?禾赛机器人赛道再添火
车规级激光雷达是禾赛的“第一增长曲线”,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则是其正在培育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2025年WRC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禾赛发布了两大机器人领域核心产品: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JT系列与新一代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FTX。
其中,JT系列基于第四代自研芯片架构,拥有全球最广的360°×189°超半球视野,可隐蔽式安装,为机器人提供“零盲区”三维感知,甚至能探测紧贴物体的微小障碍物,是专为机器人领域设计的平台化产品。市场表现同样亮眼:JT系列发布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0万台;2025年上半年,禾赛在机器人领域交付量达9.83万台,同比增长692.9%,其中第二季度交付4.85万台,同比暴增743.6%,需求加速放量。
这一爆发并非偶然。激光雷达的核心优势在于“高精度、全场景感知”,而这正是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导航、避障的关键需求。
随着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激光雷达正从“汽车电子”向“泛机器人”领域渗透。根据OFweek预测,2030年,中国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280亿元,2024-2030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7.90%,增长势头迅猛。
禾赛的“双赛道布局”,本质上是技术复用与场景延伸的战略协同。其自研的第四代芯片架构、车规级制造工艺,均可迁移至机器人场景;而机器人领域的高毛利、快速放量,又能反哺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
这种“技术-场景-利润”的良性循环的长期发酵,极可能让禾赛在激光雷达红海竞争中构建了独特的“生态护城河”。
放大到这个科技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机器人场景爆发,激光雷达行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禾赛外,目前图达通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若后续上市进程顺利,激光雷达领域三大独立势力或将很快在港交所聚首。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究竟是谁能持续定义技术标准、深耕场景需求、驾驭资本力量,成为下一个十年的“产业标杆”?一切都还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