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亮红灯”:片仔癀11年首降,华润三九利润缩水24%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1 10:15

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2025年上半年,中药行业的业绩版图呈现出刺眼的分化图景。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药审批加速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却集体陷入增长困境:片仔癀迎来近11年中报净利润首降,华润三九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即便是实现盈利增长的以岭药业,也未能摆脱前期库存危机的阴影。曾经依靠“大单品打天下”的中药巨头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片仔癀“失速”

作为中药行业的“明星企业”,片仔癀2025年半年报的表现堪称“断崖式下跌”。8月22日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降幅达16.22%,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17.04%。这是自2014年以来,片仔癀首次在中报中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终结了长达十年的增长神话。

回溯片仔癀的崛起路径,核心产品“片仔癀”无疑是绝对功臣。作为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这款主打肝病治疗的产品,长期占据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甚至一度因“稀缺性”被赋予投资属性。但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爆发。随着医保政策调整收紧、消费市场需求收缩,片仔癀的核心产品面临价格承压、销量下滑的双重冲击。数据显示,其肝病用药板块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超8%,心脑血管用药板块的安宫牛黄丸也未能实现预期增长,未能弥补核心单品的业绩缺口。

面对业绩颓势,片仔癀将原因归咎于“行业环境复杂严峻”,并表示已通过“战略性投入”“强化研发”等措施铺垫长期增长。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反而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中药创新药审批加速的2025年,片仔癀尚未有重磅新品进入临床后期或获批上市,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核心单品的依赖。这种“押注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在行业变革期显得格外脆弱。

收购后遗症显现,营收增长难掩利润下滑

作为国有中药龙头企业,华润三九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微增4.99%,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骤降24.31%,“增收不增利”的反差凸显出企业内部的经营难题。

华润三九的困境,与其近年来频繁的并购动作密切相关。2023年,公司完成对昆药集团的控股,2025年又收购天士力28%股权,试图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购带来的并非协同效应,而是沉重的整合负担。2025年上半年,昆药集团营收同比下降11.68%,净利润降幅达26.88%,成为拖累华润三九业绩的重要因素;而新纳入体系的天士力,虽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97%,但扣非净利润却下滑12.87%,且研发费用同比下降7.40%,暴露出增长质量与创新动力的不足。

“华润系”的入主并未给被收购企业带来明显的经营改善。天士力在2025年3月经历管理层“大换血”后,核心业务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昆药集团与华润三九的商道体系融合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却仍未实现业绩反弹。这种“收购-整合-业绩下滑”的循环,不仅消耗了华润三九的现金流,也让其错失了布局创新药的最佳时机。截至2025年上半年,华润三九的核心产品仍集中在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等传统品种上,缺乏能带动业绩增长的新品,营收增长更多依赖渠道扩张,而非产品竞争力提升。

以岭药业“虚增”背后

在多数头部企业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以岭药业上半年26.03%的净利润增幅显得格外亮眼。但这份“好成绩”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隐忧。2024年,以岭药业因清理呼吸系统产品库存,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导致全年亏损7.25亿元;2025年的盈利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而非经营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从业务结构来看,以岭药业仍未摆脱对“连花”系列产品的依赖。尽管公司在2025年8月公告称,自主研发的“小儿连花清感颗粒”上市申请已获受理,但这款针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新药,尚未进入临床后期,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而其核心产品连花清瘟系列,受新冠疫情后需求回落、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仍有下滑。此外,以岭药业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的分红方案,也被业内质疑“透支未来现金流”——在尚未形成稳定新品矩阵的情况下,高额分红可能会影响后续研发投入,进一步削弱长期竞争力。

从“单品依赖”到“创新突围”

2025年上半年中药行业的业绩分化,本质上是“旧模式”与“新需求”的碰撞。一方面,国家密集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纲要》等政策,2025年以来已有8款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为行业构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零售药店市场规模同比下滑0.2%,中成药销售额下降4.4%,消费端需求收缩与医保控费压力,倒逼企业摆脱对传统大单品的依赖。

但从头部企业的表现来看,转型进展并不理想。片仔癀、华润三九、以岭药业等巨头,仍未跳出“依赖单一产品-并购扩规模-研发投入不足”的怪圈。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获批的56款中药新药中,有37款已纳入医保目录,但这些新药多来自中小型创新企业,头部企业的创新贡献度明显不足。华润三九上半年研发费用未见增长,天士力研发费用同比下降,片仔癀也未披露明确的新品研发进展,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让中药巨头们在行业变革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药企业手握的现金流优势正在被浪费。相较于生物创新药企,片仔癀、华润三九等企业现金流充裕,且拥有成熟的渠道网络,但这些资源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动力,反而更多用于并购整合与渠道扩张,导致企业陷入“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困境。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阵痛,或许是中药行业转型的“催化剂”。对于头部企业而言,若不能尽快摆脱单品依赖症,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未来不仅将错失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还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中药行业的“黄金时代”,从来不是靠单一产品支撑的,而是需要真正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