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兴业银行的迷途:规模狂奔下的风控失守与治理之困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9-01 10:12

层层叠叠的监管罚单、178人次干部被处理、引发轩然大波的"存千万换实习"事件……这家资产规模超10万亿元的股份制银行,正面临着规模增长与质量失衡的双重挑战。

2025年夏季,一则“存千万换实习"的消息将兴业银行推上舆论风口。事件发酵后,该行紧急暂停项目并公开致歉,但这仅仅揭开了这家庞大金融机构深层治理困境的冰山一角。

在巡视整改通报中,兴业银行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干部178人次,中层人事调整涉及总行多部门。与此同时,该行各地分支行违规频发:淮安分支行因虚增存贷款规模被罚146万元,涟水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审慎被罚30万元,山东地区两家支行在上次处罚还未"满月"之际再度领到罚单。

违规频发:监管罚单背后的风控漏洞

翻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处罚记录,兴业银行近期的违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2025年7月,兴业银行淮安分行及其下辖支行因"虚增存贷款规模"等违规行为被处以146万元罚款。同月,涟水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审慎"被罚30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山东地区,该行两家支行在上次处罚还未满月的情况下再度违规被罚。

“这种密集、重复的违规行为,反映了一些分支机构内控机制的严重缺失。"一位银行业监管人士表示。虚增存贷款规模、贷前调查不审慎等问题,直接指向银行基层机构为完成业绩指标而不惜违规的操作模式。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些违规行为并非孤例,而是暴露了兴业银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合规管理的忽视。当银行的考核机制过分强调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时,分支机构很可能会选择走捷径。"

人事地震:178人次干部处理背后的治理困境

2025年,兴业银行内部经历了一场不小的人事地震。根据巡视整改进展通报,该行依规依纪依法处理干部178人次,中层人事调整涉及总行多个部门。

这场人事调整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股份制银行中实属罕见。从公开信息看,调整涉及风险管理、信贷管理、内部控制等关键部门,显示出监管层对该行治理结构的高度关注。

“人事调整暗藏深意",一位接近兴业银行董事会的消息人士透露,“这不仅是响应监管要求,更反映了董事会试图扭转长期以来'重业务、轻风控'的企业文化。"

然而,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银行业分析师王涛指出:“大规模人事调整在短期内可能影响银行战略执行的连续性,甚至导致风险控制环节出现新的漏洞。"

“存千万换实习":揽储压力下的扭曲考核

2025年夏季,“存千万换实习"事件将兴业银行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曝光后,该行紧急暂停相关项目并发表致歉声明,但这一事件却意外揭示了银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

“这实际上反映了银行面临的巨大揽储压力。"一位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坦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和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存款增长乏力的问题,股份制银行尤为突出。

数据显示,兴业银行2025年一季度存款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上升0.15个百分点,而净息差则下降了0.13个百分点。这种压力传导到基层,就演变为各种形式的“存款大战"。

“存千万换实习"只是其中一种相对极端的形式。更多的手段包括:通过结构性存款高息揽储、利用理财资金虚增存款、甚至要求贷款客户将部分资金留存作为存款等。

信用卡乱象:催收投诉背后的零售转型困境

在海量消费者投诉平台上,兴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投诉量居高不下。黑猫投诉数据显示,该行信用卡催收方式和手段成为投诉焦点,涉及过度催收、骚扰联系人、虚假承诺等问题。

这些投诉背后,反映了兴业银行在零售业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曾经以同业业务和对公业务见长的“同业之王",在监管环境变化后不得不向零售业务转型,而信用卡成为零售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追求发卡量和交易规模的过程中,银行可能降低了风控标准。一位信用卡行业从业者透露:“部分银行为完成发卡指标,放松了审核标准,导致逾期率上升,进而采取更激进的催收手段。"

数据显示,兴业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在过去三年中快速增长,但信用卡不良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这种“规模优先"的发展模式,最终以消费者投诉和监管关注的形式反噬银行自身。

规模迷思:10万亿资产背后的失衡隐忧

截至2025年6月末,兴业银行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国内第八家资产规模超10万亿元的股份制银行。然而,规模增长的背后,是日益凸显的失衡隐忧。

从收入结构看,兴业银行仍然过度依赖传统的息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从资产质量看,该行不良贷款率虽然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但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更为深层的问题是,规模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效率提升。数据显示,兴业银行的人均利润和资产回报率等效率指标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有所下滑。

“银行发展不能只看规模,更要看质量;不能只求速度,更要重视可持续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当前银行业的竞争已经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和效率竞争。"

转型之困:从"同业之王"到全面银行的道路崎岖

兴业银行曾被誉为“同业之王",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然而,随着监管环境变化,同业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该行不得不寻求转型之路。

转型过程并不顺利。从对公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从同业业务向传统存贷业务回归,每一步都面临巨大挑战。一位兴业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坦言:“转型意味着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业务模式和企业文化,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付出代价。"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浪潮正在重塑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兴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巨大,但相比互联网银行和科技巨头,传统银行在数据应用、场景构建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监管趋严:银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兴业银行的困境在银行业并非个案。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多家银行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共收到罚单数量同比增加,处罚事由主要集中在信贷管理、员工行为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

监管态度的变化反映了银行业发展阶段的转变。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转向现在注重质量效益;从过去粗放经营,转向现在精细管理;从过去业务创新优先,转向现在风险控制优先。

“银行业的监管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合规经营、风险可控、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那些仍然沿用旧有思维和经营模式的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破局之路: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

面对诸多挑战,兴业银行正在寻求破局之路。从近期的人事调整和业务重整来看,该行正试图从根本上了解决策机制和考核导向问题。

一位参与兴业银行战略咨询的专家透露:“银行正在重新审视考核机制,降低规模指标的权重,增加质量效益和合规经营方面的考核比重。"

同时,该行也在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力度。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增强对分支机构的监督和管控。

然而,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银行需要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发展目标,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平衡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曾刚表示,“这需要银行领导层具有战略定力和执行毅力。"

十万亿资产规模的兴业银行,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需要应对短期经营压力,保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它必须解决内部治理和合规风控等深层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家曾经的“同业之王",正在努力寻找平衡之道。其最终选择将不仅影响自身未来,也为中国银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参照。

“银行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只看一时的规模大小或速度快慢。"一位银行业老将如此评价,“兴业银行当前的困境,也是中国银行业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阵痛。"

在金融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兴业银行的破局之路,将考验其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也将检验中国银行业是否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