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光焕彩”让世界见证中国霁红瓷器之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创新团队用青春解码千年霁红瓷传承
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节点,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世界对中国瓷器的认知。近日,来自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霁红窑语”团队以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将沉睡于博物馆的霁红瓷器技艺推向国际视野——这支由跨专业职教学子组成的创新团队,正用科技赋能千年窑火,让凝结着华夏审美的“中国红”在全球舞台绽放新的生命力。
深入调研,破解传承难题
据悉,在项目初期,团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文化探究。他们发现,尽管霁红瓷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低成品率成为了当下传承的主要障碍。团队负责人谢孟瑶,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2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这个生长于贾湖陶瓷世家的年轻人,带着对泥土与火焰的天然敏感,对机电创业基因的传承与渴望,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江西景德镇,古窑遗址的断壁残垣——在龙窑遗址的青烟遗迹中,他们触摸到明朝嘉靖年间停烧的遗憾;在非遗工坊的釉料作坊里,他们通过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团队论证,一次次实验,用“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机电精神破解着“十窑九不成”的工艺密码。
霁红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因釉色“如朝霞映日,似霁色初凝”得名,存世文物(如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霁红釉盘)更是宫廷文化的直接见证,河南作为陶瓷文明发源地(仰韶彩陶、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却在霁红技艺上长期缺位。填补这一空白不仅能完善河南陶瓷史脉络,更能通过“贾湖陶土+霁红釉”的结合,构建“新石器时代陶器→唐宋青瓷→明清颜色釉”的完整地域文化叙事链,增强中原文化的完整性。
“千窑一宝”背后的高成本枷锁,原料与燃料的稀缺性推高成本,极低成品率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优质霁红釉料需使用高纯度氧化铜(纯度99.9%以上),每吨成本超10万元;河南贾湖陶土虽含硅量高,但铁含量超标(>3%),直接用于霁红釉会导致釉色发黑,需额外投入资金进行陶土提纯,每吨处理成本增加2000元。传统烧制需使用松木柴(含油脂量高,能产生还原气氛),每窑消耗松木2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每公斤8元计算,单窑燃料成本1600元,而现代气窑虽成本低(约300元/窑),但难以复现传统釉色的“层次感”。团队联合科研团队,对漯河贾湖陶土进行定向改良。采用纳米级磁选技术去除过量铁元素,将杂质含量从3%降至0.5%;同时研发氧化铜复合替代材料,使用稀土氧化物与植物染料混合配方,使原料成本降低40%,且烧制稳定性提升30%,突破传统原料稀缺限制。电窑+气窑精准控制温度。
针对传统美学与现代需求的割裂,器型与纹饰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90%的霁红产品仍局限于仿古造型(梅瓶、玉壶春瓶),纹饰多为传统龙纹、缠枝莲,与现代家居审美脱节;团队对外观设计衍生出生活系列产品,文创产品促进霁红产品走向大众。以“工艺+美学”解构深奥工艺,使“千窑一宝”从博物馆走入日常。技艺传承:从“活态保护”到“创新延续”
经过市场分析发现,综合成品率从行业平均18%提升至30%+,单窑次良品量达60件,突破传统的20件上限,引领行业发展。
“霁红窑语”团队参观霁红展厅学习霁红历史
科技助力,实现工艺突破
团队成员们深入景德镇古窑址、博物馆及非遗工坊,与霁红瓷器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系统学习霁红瓷器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在科技助力下,“霁光焕彩”团队在釉料配比和烧制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他们利用精密的化学分析仪器,对釉料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与景德镇资深工匠的合作,改进了传统的烧制工艺。团队开发了一套精准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调整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曲线,从而大大提高了霁红瓷的成品率和色彩纯度。
团队与霁红瓷器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
团队向非遗师傅学习
团队与景德镇耕道堂交流学习
现代设计,接轨市场需求
一是色彩革命:突破传统视觉边界。在经典霁红基础上研发哑光釉、渐变釉、裂纹釉等变体,开发莫兰迪色系低饱和度釉色(如烟粉、陶土棕),适配北欧风、侘寂风等现代家居。同时,结合雕刻釉技术创造触感纹理,如模拟岩石肌理、织物褶皱的釉面,增强器皿的感官交互体验,实现釉面肌理再造。二是器型功能的重构设计。通过生活场景跨界开发,如内嵌传感器的霁红苔藓微景观,霁红手冲壶+可叠放咖啡杯,霁红釉手机充电底座+触控笔架等,还可以开发可拼接的霁红瓷建筑饰板等不同场景的模块化设计,满足客户个性需求。三是叙事体系的文化转译。用霁红釉表现"窑变天成"理念,设计随机流釉效果的茶盘,每件皆为孤品,在器物底部嵌入NFC芯片,扫描可观看烧制过程纪录片,实现"数字胎记"追溯。
将窑火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连接传统智慧与当代需求的化学反应,在奢侈工艺品与日用设计之间架起可持续的价值通道,用霁红瓷器实现文化基因的再编译。
团队负责人谢孟瑶助力电商直播
学校支持,助推项目发展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霁光焕彩”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学校不仅开放了校内的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了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为团队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商业策划的全方位辅导。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帮助团队对接市场资源,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深耕霁红文化
“霁红窑语”创新团队用青春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将遗产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它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迭代生长。展望未来,“霁光焕彩”团队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他们继续深入挖掘霁红瓷器的文化内涵,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性的展示形式,如虚拟博物馆和互动式学习平台。此外,团队正寻求与更多的国内外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霁红瓷器文化的全球传播,从而引领广大青年深入了解灿烂华夏文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年的文化自信,用职教智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通讯员 林静静 王静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