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寒武纪和英伟达的“股价共振”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传奇,英伟达股价从2022年底的不足150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300美元以上,市值增长超10倍,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而在A股市场,有一家公司的股价走势与英伟达呈现出奇妙的共振,那便是寒武纪。从2023年初的54.14元/股,到如今的千元之上,三年内股价涨幅超25倍,市值逼近6000亿元。
英伟达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寒武纪股价在A股市场一飞冲天。这两家相隔太平洋、体量悬殊的公司,一家是全球GPU巨头,市值堪比小型经济体;另一家是中国AI芯片独角兽,仍处亏损却备受追捧——它们的股价暴涨绝非孤立现象。
英伟达与寒武纪的股价故事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初期的典型表现。如同19世纪铁路狂热、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市场对颠覆性技术的乐观预期往往先于商业现实的成熟,推高相关资产价格至令人瞠目的水平。但历史也证明,那些真正解决了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了可持续生态系统的企业,最终会从泡沫中走出,成为新纪元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当前算力股的暴涨暴跌,或许正是AI时代来临前的阵痛与狂欢。
英伟达与寒武纪的股价走势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揭示了AI时代算力经济的核心特征:算力即权力,稀缺即价值。需求爆炸与供给受限(受制于技术、工艺、地缘等因素)的矛盾,使得算力资源获得了类似石油在工业时代的战略地位。英伟达的暴涨逻辑本质上是市场对算力基础设施垄断地位的提前变现,而寒武纪股价的异军突起则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逻辑。
作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寒武纪虽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但其股价表现却屡屡超出基本面解释范围。这种“寒武纪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一是地缘政治下全球AI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国产替代预期,当英伟达高端芯片对华出口受限,市场自然想象本土替代者的巨大空间。二是中国发展自主可控AI基础设施的国家战略需求,地方政府与国资基金对芯片企业的支持构成了隐性背书。三是投资者对中国版“英伟达”诞生的民族情感投射,寒武纪搭上了AI芯片行业爆发的快车,成为资本重仓押注的幸运儿,一跃从“亏损股”转变为“硬科技标杆”。
然而,寒武纪的高估值同样面临严峻挑战——技术差距、生态壁垒、商业变现能力仍是其必须跨越的鸿沟。股价暴涨与商业现实的巨大鸿沟,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寒武纪与英伟达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寒武纪自身股价暴涨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架构与性能上,寒武纪主要采用ASIC架构,虽在特定场景有优势,但通用性差,单张芯片性能与英伟达存在至少两代以上差距;市场份额方面,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份额超90%,寒武纪主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份额,全球影响力较小。
财务状况上,英伟达营收和利润规模巨大,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50.82亿美元,净利润193.09亿美元,寒武纪此前长期亏损,虽2025年一季度扭亏,但整体规模与英伟达相差甚远;研发投入上,英伟达持续加大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推出,寒武纪虽也重视研发,但投入规模仍显不足。
软件生态方面,英伟达拥有成熟的CUDA软件生态,覆盖全球400万开发者,5.6万开源项目,占据全球AI训练市场80%的份额,是AI开发领域事实上的标准,寒武纪的MLUArch生态开发者不足10万,生态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限制了其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8月29日,寒武纪市销率(PS)达78倍,而全球AI芯片龙头英伟达PS仅25倍,国内同行海光信息PS为18倍。高盛测算,若寒武纪2026年营收未能突破200亿元,其合理市值应回落至4000亿元以下,较当前价格存在35%的下跌空间。
在技术竞争层面,7nm以下制程的卡脖子。风险寒武纪当前主力产品思元590采用12nm制程,而英伟达Blackwell架构已实现3nm量产。尽管公司宣称2026年将推出5nm芯片,但中芯国际的5nm工艺良率仅30%,远低于台积电的70%。若制程突破不及预期,寒武纪可能重蹈华为海思覆辙。
当前AI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但推理算力需求增速已放缓至30%。若2026年后AI应用落地不及预期,或出现更高效的算法,寒武纪可能面临需求断崖。此外,AMD MI300X、英特尔Gaudi3等竞品2025年四季度量产,将进一步挤压市场份额。
对于这两家企业,投资者需警惕三点:国产芯片实际商用进度是否匹配估值、地缘政策突变引发的盈利预期修正、全球AI算力投资周期见顶的可能性。
短期看,股价波动受市场情绪、流动性、地缘事件等多重因素影响,英伟达和寒武纪都面临回调风险;但中长期而言,能够持续提供高效、低成本算力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将获得超额回报。关键是要区分“真正的算力创新者”与“概念炒作标的”——前者需要考察其技术路线的前瞻性、产品的实际性能、客户生态的丰富度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算力革命正在催生新的投资范式:硬件与软件的界限模糊化(如英伟达的CUDA生态)、垂直整合趋势加强(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能力)、以及地缘套利机会的出现(不同地区的政策红利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