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与我话养生”——肖军:尚文,也尚武……
一
我于1986年7月中旬,在北京后海一带一座四合院,拜访了著名作家肖军。
著名作家肖军
肖军生于1907年,辽宁锦县人。他的一生著述很多,其代表作是在3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的累累罪行,向广大人民发出奋起抗战的呼唤。鲁迅先生对这部长篇小说给予高度评价,特意作了序言,其中写道:“作者的心血和失去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将来,死路和活路”。鲁迅先生认为,“我却见过几种讲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
肖军是行伍出身。1925年,他刚18岁就怀着抱国志向开始军旅生涯,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然而,兵营内部的黑暗,很快让他失望和厌恶,随后就弃武从文,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早年军旅生涯的肖军
上世纪30年代,他与作家肖红流落上海,有幸与鲁迅先生结识。当时,在鲁迅先生所接触的东北作家群中,肖军和肖红所得到的恩泽是最多的。鲁迅先生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无私的关怀和竭力的提掖,这是为什么?这与他俩的坎坷境遇分不开,更与他俩的出众才华分不开,鲁迅先生是从革命文学事业的需要,从造就革命文学事业新人的出发点,才这般热情地去做的。
1940年6月,肖军到达延安,曾经担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与丁玲等人轮流主编《文艺月报》,参加了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关于当前文艺诸问题”发言。在延安的日子里,他经常与毛泽东见面畅谈,从中深受教益。
肖军所著《八月的乡村》
抗战胜利后,他到东北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又来到北京工作。
二
1986年7月中旬,我在北京拜访肖军时,他已达到79岁高龄。只见,他留着短短的小平头,银白的头发像一根根钢针似的直立,两只眼睛放出咄咄逼人的光亮,说话的声调非常干脆,时时给人一种强悍的感觉;他的身材不高,大腿和双臂显得很粗,肚子也明显突起,可行动十分灵活。
这哪里像一位老人啊!
鲁迅致肖军的信札,肖军原名“刘鸿霖”,故鲁迅称为“刘军兄”
肖军告诉我,他依然能够动作利落地打拳、舞剑和远足,同时伸直双腿后一弯腰就能用手摸到脚尖。他的食欲相当好,饭量和中年人相差无几,凉、热、硬、软的食物,都吃得津津有味,也能很好地消化。多年以来,他很少生病,几乎没有尝过吃药的滋味。在北京的老作家中间,他向来以“身体好”而著称。
这是因为,身为文人却是行伍出身的肖军,感到早先的文人都是文武不分,能文可为官,能武可带兵,所以他也始终不丢行伍出生的本色。“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这是肖军崇尚的名言,也是他一生性格的写照。
在东北的家乡,他从11岁起就开始练武术。后来,他到长春求学,听说一位叫段金桂的江湖艺人,武功颇好,名气很大,于是几经周折投拜段金桂做了师傅。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经常挤时间到段金桂的住处,跟段金桂一招一式地练起来,总是练到筋疲力尽才罢手。
1937年春,肖军、肖红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儿子周海婴在鲁迅墓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军练过长拳、形意拳、八卦拳,也练过刀、枪、剑、戟,其中练剑一项就有龙形剑、达摩剑等十几套。同时,他还经常练习对打。他与师兄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大喝一声,便赤手空拳地较量起来。他们各自盯着对方的破绽,时而猛烈击拳,时而迅速踢腿,时而主动进攻,时而被动防守……互相都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他左手微微弯曲的无名指再也不能伸直——这正是他当年在充满“厮杀”气氛中对打时留下的痕迹。
延安时期的肖军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是在军队过戎马生活,还是弃武从文搞文学创作,他一直迷恋着武术,一天也不间断地练武术。有时候,他伏案奋笔写作,从阳光灿烂的白天,写到繁星闪烁的深夜,才逐渐收笔。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到院落里打一套长拳,然后再上床就寝……
三
50年代初,肖军在北京后海一带定居后,更钟情于武术。每天清晨,他沿着后海边的林荫道,一口气跑到北海公园,选择一处僻静的地方,踢腿、打拳、舞剑……一练就是两个小时。间或,他还要进行“力量”方面的锻炼,将木棉袋子、气球等挂在树枝上,挥舞两只拳头,不停地打来打去,直到打得汗流满面。
延安的鲁迅艺术文学院
“文化大革命”中,肖军在劫难逃,与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等28名“牛鬼蛇神”一起被关进国子监,遭到无情“专政”。一批批的红卫兵,不分昼夜地让他们交代“罪行”,他们稍有怠慢,立刻就会受到严厉处罚,长时间弯腰自省,脖颈被吊砖块,甚至饱尝一顿拳打脚踢。肖军也吃过这样的皮肉之苦。就他的武功而言,一个人对付十余人,完全不成问题。他想还以颜色,但又感到红卫兵都只是受蒙蔽的天真孩子,责任不在他们身上,也就只好默默容忍了。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
一天,他被拉去“劳动改造”——往大卡车上搬麻包。两个造反派只搬了3只麻包,就累得气喘吁吁,干脆甩手不干了。他只身一人接连搬了二十多只麻包,也没有显露出疲惫的样子,让在一旁的造反派看得目瞪狗呆,不由得对他产生“畏惧”的心理。从此,造反派知道行伍出身的肖军不是随意捏的“软柿子”,对他的态度反而温和起来……
在我拜访肖军时,他虽然锻炼不止,却根据年龄的变化改变了方式。他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来,随后来到后海岸边,只做一些适当的武术动作:一是活动腿,弯腰用双手摸脚;二是活动背,左右不停地拉臂;三是活动头,左右不停地转动脖颈;四是活动腰部,不停地弯腰再直立。紧接着,他就悠悠然地在后海岸边走来走去……在其余时间里,他就看书、看报、写字、下棋、会客等,生活安排得堪称丰富多彩。
晚年的肖军与朋友合影,后面站立者为丁玲
1988年6月22日,肖军溘然长逝,享年81岁。他给人们留下了文学的杰出成就,也留下了“文武兼备”的独特作家形象……
作者:贾长华
编辑:李鹏
统筹:李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