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映时代 笔墨铸传奇——评诗人“传奇”的诗与情

文教生活 原创

2025-08-30 17:03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星河中,诗人 “传奇” 以其独特的创作姿态勾勒出一幅兼具时代壮阔与生活温度的诗意长卷。他生于中牟之域,临黄河之滨,处中原腹地,大河奔涌的雄浑与沃野千里的厚重,早早融入其精神血脉;又深谙传统却不拘泥于形式,《诗经》《楚辞》的瑰丽、乐府诗的质朴、唐诗宋词的风雅皆能谙熟于心,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智慧亦烂熟于胸,在格律与自由之间选择忠实记录时代、真挚抒发情感,更以传播正能量为创作旨归,让诗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实、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二十余年笔耕不辍,诗人以 “一日一诗” 的坚守,在白描式的书写中触摸时代脉搏,于人间烟火中提炼诗意和才情,字里行间涌动着向上向善的力量,看不到一丝消极情绪的沾染。

  时代史诗:硬核成就中的正能量书写

  在诗人 “传奇” 的创作谱系中,《今日中国》组诗无疑是最具分量的时代注脚,更是其正能量创作旨归的集中体现。他早早扎下传统根基,谙熟的《诗经》里有 “坎坎伐檀” 的民生关怀,《楚辞》中存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家国情怀,二十四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规律认知,也化作他观察世界的底色,却未让他陷入形式的桎梏,而是选择用直白有力的笔触为时代立传。面对国家在科技、国防、基建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他以诗为媒传递自豪与自信:“北斗系统破垄断,独立建运空间站”“月背住留巡勘测,人造太阳环流三”,寥寥数语勾勒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防领域的书写更是充满阳刚之气与安全感:“核潜发射巨浪三,战略威慑补短板”“超级鱼雷鱼10,重创航母杀手锏”, 彰显了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与担当;“舰母编队已成三,区域拒止向深蓝”“新舰下水饺子般”,用生活化比喻让宏大成就变得可感可知。这种书写跳出了某些诗歌中常见的迷茫与解构,始终以昂扬的姿态聚焦时代进步,让读者在诗句中感受国家发展的强劲脉搏。

  基建与经贸的书写同样充满正能量。“高铁建设日千里,通车里程世第一”“五湖四海全覆盖,日夜不停应民需”,道尽交通发展带来的民生便利;“四条丝路织网络,‘一带一路’结硕果”“跨境电商秒通关,海外枢纽遍百国”,展现开放包容的大国胸怀。“基建狂魔岂空喊” 的直白宣言与 “货畅其流人畅行” 的民生愿景相映成趣,既见国家实力,更含民生关怀,恰是诗人 “以诗传情、以情聚力” 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诗歌功能论来看,这类作品完美诠释了孔子 “兴观群怨” 的诗教传统:“兴” 即感发志意,如 “人造太阳环流三” 激发读者对科技的自豪;“观” 即观风俗、知盛衰,像高铁 “通车里程世第一” 映现基建发展盛况;“群” 则凝聚人心,让读者在共赏时代成就中形成情感共鸣;而 “怨” 本指诗歌可抒发对现实的讽喻与忧思,在此并非消极抱怨,而是化作对过往发展短板的清醒认知与超越,如 “战略威慑补短板”直面曾经的不足,更凸显如今国防实力提升的珍贵,以辩证视角传递正向引导之力。通过对时代成就的诗意呈现,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待到收稿时,诗人又传来《今日中国》(十一)的新作,延续着对时代发展的礼赞:“世界第一发电量,全球三成尚靠上。核电规模居首位,技术碾压世同行。研发投入冠全球,专利申请位同档。风电光伏超煤电,储能电站遍推广。掌握未来话语权,电力王国美誉享。” 此诗尤重章法,起承转合间尽显匠心:首句 “世界第一发电量,全球三成尚靠上” 开门见山,以核心数据立 “起”,直指我国能源领域的顶层成就;次两句 “核电规模居首位,技术碾压世同行”“研发投入冠全球,专利申请位同档” 顺势而 “承”,从核电技术、科研投入两个维度延展,具象化能源实力的硬核支撑;至 “风电光伏超煤电,储能电站遍推广” 则巧妙转合,将视角从传统能源优势 “转”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显能源结构的多元发展,过渡自然流畅;末句 “掌握未来话语权,电力王国美誉享” 收 “合” 有力,从具体成就升华为国际地位与未来影响力的宣告,一语道破能源实力背后的战略价值,尽得 “合以升华” 之三昧。

  生活诗学:日常肌理中的温暖力量

  诗人的创作始终在传统养分与现实土壤中生长,其正能量书写不仅体现在宏大叙事中,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他深谙 “美无处不在,诗意无处不在”——无须寻幽探奇至远方,蝶湖边的晨露、黄河岸的柳色、田埂间的禾苗,皆是美的载体;无需刻意铺陈辞藻,立秋的蝉鸣、园丁的汗珠、农家的欢颜,皆能酿出诗意。这种感知恰是他创作的底色:谙熟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诗经》“桃之夭夭” 的自然之美、唐诗 “荷风送香气” 的清新之韵皆能化用,24 节气更成为他诗作的重要凝眸对象:他以敏锐的感知捕捉节令里天地万物的变化,从立春 “柳眼初开沾晓露,麦田新绿覆寒霜” 的生机萌动,到芒种 “农父挥镰收麦急,田埂新秧趁雨栽” 的忙碌景象,再到霜降 “柿树挂灯燃野径,棉田吐雪覆平畴” 的丰硕之态,每一首节气诗都褪去 “节令仅为文人雅玩” 的附加文化负重,回归农耕文明 “顺时而作、应候而收” 的本色,不添华丽辞藻,只以白描记录农时与物候,让读者在诗句中触摸最本真的生活节律。

  其新作《立秋》更将这种 “诗意藏于日常” 的特质推向细腻:“立秋逢甘雨,暑退见凉意。伏虎暂蛰伏,热浪随夏去。蝉噪声渐衰,禾稼盈籽粒。落叶始飘洒,晨草挂珠玉。雏鸟羽渐丰,自由翔天际。蝈蝈竞相鸣,雉鸡展美羽。园中硕果累,塘内莲蓬起。秋粮望丰收,农家心欢喜。”(2025年8月7日)诗中无一字雕琢,却将立秋物候铺展如卷:甘雨消暑、蝉噪渐衰是气候之变,禾稼盈粒、硕果满枝是农耕之实,雏鸟翔天、蝈蝈竞鸣是生灵之趣,最终落于“农家心欢喜 的民生温度,这恰是诗人扎根中牟黄河农耕文化的生动写照 ——他从“方寸里”的田间景致、“思虑间”的农时变迁中,提炼出诗意,让立秋不仅是时序节点,更成为承载农耕喜悦与自然之美的精神符号,暗合《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的节令叙事传统,亦呼应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观。

  尤为可贵的是,他长伴中牟黄河之滨,对河畔的树木花草、花鸟虫鱼有着天然的亲近,总能捕捉造化神韵:春日里 “黄河岸柳吐新绿,田埂燕子啄春泥”,秋日间 “邙山枫红映河浪,中牟棉白覆平畴”,将自然生机揽入诗词,绘就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写意画卷。这种创作追求,也与马丁·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的哲思相通: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应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获取精神滋养,而诗人正是从中牟黄河的浊浪、田畴的绿意里,从《立秋》诗中 “禾稼盈籽粒” 的丰实、“园中硕果累” 的喜悦里,找到了构建精神家园的养分,让诗句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农耕文明的桥梁。

  对自然的描摹如 “春雷时相催,燕子悄然归。花海漫世界,香风惹人醉”,承续乐府民歌的清新,传递出对生命律动的热爱;夏雨荷塘 “雨打荷叶 珠落玉盘奏响序曲 清新自然” 的通感写法,暗合唐诗意境,却褪去雕琢痕迹,尽显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即便是风雨之作 “急风夜雨传奇 呼啸东北风,携雨起三更”,也以 “蒜暗欣喜,久旱遇救星” 的对比,展现辩证看待事物的积极视角,让自然现象多了一层生命关怀的温度。这些诗句如同马丁·海德格尔笔下 “伟大的隐秘溪流”:自然的生机与诗意如溪流般默默流淌,诗人则是俯身汲水的人,将这份滋养化作笔墨,让读者在诗句中感受 “诗意栖居” 的真谛 —— 原来美从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眼前的一花一叶;诗意也从非刻意营造,而在心中的一念一想。

  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更见其正能量书写的深度与温度。《蝶湖园丁颂》中 “晨闻苫镰声,寻声见园丁。两臂暴青筋,肤色如古铜”,以精准细节刻画劳作场景,没有刻意拔高,却让劳动者的形象自带光芒;“汗珠垂双颊,头黏尘草星。草香满地飘,身后现新坪”,通过汗水与成果的对比,让劳动之美跃然纸上,传递 “劳动最光荣”的朴素价值观;结尾 “妆扮蝶湖美,奉献不居功”直抒敬意,将平凡岗位的坚守升华为精神品格的赞美。这种对凡人俗事的深情观照,跳出了某些诗歌中对生活的过度解构或矫情哀叹,始终以温暖的目光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他从园丁“方寸里”的劳作中看见美,从“思虑间”的敬意中酿出诗意,让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成为可感可知的正能量,也暗合“兴观群怨”中“群”的要义:以诗联结人与人的情感,让奉献精神成为共通的价值认同。

  人生感悟与地域情怀的书写同样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生病实乃善意,提醒检视身体。及时诊疗调理,尽快恢复元气”,将生病这一日常体验升华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健康的敬畏,传递理性生活的态度;青年节之际,“太阳八九点,激情如火燃。胸中装未来,责任扛在肩”的诗句,则充满对青年一代的期许,点燃奋斗的热情。而《情系柯坪》组诗更是将 “远方在尺素上”的理念具象化:“惜别柯坪二十年,往事历历在眼前。入户调研走万家,助农增收入田间”记录援疆岁月的实干身影。这些诗句没有华丽辞藻,却因真挚情感与正向价值而令人动容,让正能量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淌。从诗歌美学角度看,这种 “于平凡中见伟大” 的书写,打破了 “诗意必在远方” 的刻板认知,证明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而传递这种养分正是诗人创作的自觉追求。

  精神诗脉:诗与远方的正向联结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诗人构建起独特的精神诗脉,其正能量创作旨归不仅体现在笔墨间,更延伸到生活实践与治理智慧中。他的生活简单平凡,却实现了工作生活与诗歌创作的高度统一:在援疆调研时,田间地头的民情便是诗题;在主政一方时,城市治理的实践即为诗料;在蝶湖边漫步、观节令变化时,四季流转的景致与农时更迭的节奏皆成诗句——他用行动印证 “远方就在思虑间,方寸里,尺素上”:无须远赴他乡寻灵感,眼前的蝶湖晨景、心中的民生关切,皆能化作“尺素”上的诗行;无须刻意追逐远方,“思虑间”的家国情怀、“方寸里”的日常感悟,已让诗意超越地域的边界。这种 “人诗合一” 的状态,让创作成为存在方式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的文字雕琢。

  他懂传统却不泥古,谙熟的《诗》《骚》乐府给予他文化底气,中牟黄河赋予他自然灵性,二十四节气教会他顺应节律,选择以诗为媒连接理想与现实,让 “诗与远方” 成为推动生活向好的力量。在主政之地,他将昔日臭水沟治理后命名为“龙渠”,为寻常街巷赋予 “凤河” 等雅称,以诗意命名唤醒城市记忆,让生硬的建筑肌理晕染文化温度。这种 “以诗化城” 的实践,恰是将马丁·海德格尔 “诗意栖居” 从哲思落到实处:不仅自己从自然、节令与诗歌中获取滋养,更让他人在改造后的环境中感受诗意——让市民在 “方寸里” 的街巷中遇见美,在日常漫步中触碰诗意,让“远方”的美好愿景,成为身边可感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一种将正能量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诗人的“诗心”更化作凝聚人心的力量,这正是其正能量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份诗心的培育,离不开启蒙者的指引:当年一位语文教师的鼓励,点燃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如今这位老师已年届九十,旅居美国,却仍与诗人保持着诗歌唱酬的雅好,俨然一对跨越山海的忘年诗友。他们的唱和中,既有“黄河滚滚忆中牟”的地域怀思,也有“节令更迭寄新篇”的物候关切——这份跨越太平洋的诗缘,正是“远方在尺素上”的最佳注脚:相隔万里的距离,因“尺素”上的诗句而缩短;岁月沉淀的情谊,因“思虑间”的共鸣而绵长。这份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诗缘,恰是中国“诗教”传统的当代写照,印证了诗歌超越时空的联结力量,也暗合“兴观群怨”中“群”的精神内核:以诗为纽带,让心灵在共鸣中凝聚。

  他始终践行“咏身边物、记身边事、鼓身边士气”的创作路径:以诗记录援疆岁月的实干历程,用“结对资助贫困生,教育援疆把线牵”展现责任担当;用 “长寿圣果恰玛古,沙漠边缘藏名珠” 书写产业振兴的希望,让发展的能量在诗句中传递。青年节的 “星际寻胜地,旅游逐宇寰” 展现对未来的畅想,却始终扎根现实土壤。这些创作跳出了某些诗歌中常见的个人情绪宣泄或价值虚无,始终以积极的姿态让诗歌成为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能量源”——他从“方寸里”的身边事,看到“思虑间”的大时代,再将这份感悟凝于“尺素”,让诗歌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小家与大国的桥梁。

  从创作伦理来看,诗人“传奇”的选择彰显了当代诗人的责任与担当。他深植古典文化中“文以载道”的传统,却赋予“道”以新时代的内涵:那就是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平凡奉献的尊重。他的诗歌或许不拘泥于严格的格律形式,却始终坚守着精神的“格律”:不迎合低俗趣味,不沾染消极情绪,而是以真诚的笔触记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温暖、人性的光辉。这种创作姿态,让诗歌回归了“兴观群怨”的完整意涵,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构建起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联结,让更多人在诗歌中找到情感共鸣与精神归属——也让更多人明白,美从不在远方,而在日常的每一个瞬间;诗意也无须寻觅,而在心中的每一份感知;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在我们对生活的思虑里,对美好的追求中,最终凝于尺素之上,成为永恒的精神印记。

  结语

  诗人 “传奇” 的创作,是传统诗脉在当代的生动延续,更是正能量书写的典范实践。他沐中牟黄河之泽,承《诗》《骚》乐府之韵,谙节令物候之智,深植古典文化根基,却挣脱形式束缚,以白描手法写时代、记生活、敬凡人、观节令,在 “忠于时代、忠于生活、忠于初心” 的书写中,让诗歌成为传递温暖、凝聚力量的载体。从时代重器到园丁身影,从丝路新貌到黄河春色,从电力奇观到《立秋》这样的节令诗篇,从跨国诗缘到农耕本色,他用诗句证明:真正的诗意不在缥缈的形式营造或消极的情绪宣泄中,而在可触摸的时代脉搏、人间烟火、节令物候与正向价值里—— 这既是对孔子 “兴观群怨” 诗教的当代诠释,也是对马丁·海德格尔“诗意栖居”哲思的生活回应,更生动演绎了“美无处不在,诗意无处不在,远方就在思虑间,方寸里,尺素上”的深刻内涵。

  这份“大河为魂、传统为根、节令为韵、现实为魄、温暖为脉”的创作坚守,让其诗歌成为兼具史感与温度的时代注脚,也为当代诗歌如何在坚守艺术品格的同时传递正能量提供了珍贵的实践范本。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份“诗心”与“正气”必将继续生长,如中牟黄河奔涌不息,似中原沃野生生不息,为我们留下更多记录时代、致敬平凡、温暖人心、呼应节令的诗意篇章——让更多人在这些“尺素”之作中,看见身边的美,感受日常的诗意,抵达心中的远方。

  作者:张三铁,知名学者,文艺评论家。

  注释

  1、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为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理论,包含四重内涵:“兴”指诗歌可感发意志、激发情感,如文中诗人以 “人造太阳环流三”激发读者对科技成就的自豪感;“观”指诗歌可观察社会风俗、了解时代盛衰,如高铁“通车里程世第一”映现我国基建发展实况;“群”指诗歌可凝聚人心、促进情感共鸣,如对劳动者的赞美引发读者对奉献精神的认同;“怨”指诗歌可委婉地讽喻现实、抒发忧思,文中则表现为对过往发展短板的清醒认知(如“战略威慑补短板”),以辩证视角传递正向价值,而非消极抱怨。

  2、诗意栖居:源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的论述,其核心是主张人应与自然、生活保持和谐,在日常中发掘精神滋养与审美价值,实现精神层面的安宁与充实。文中诗人的实践恰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如在蝶湖边观察节令、从黄河畔农耕场景中提炼诗意,或将臭水沟治理为 “龙渠”、以诗意命名街巷,让“诗意”从抽象哲思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使人们在日常环境中便能触摸到自然之美与文化温度。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