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呜咽处 丰碑铸山河 —— 花园口的水与碑,一段不能被简化的抗战记忆

郑州日报 原创

2025-08-28 22:00

记者 张国庆 通讯员 李灿 文/图

烈日下的郑州花园口黄河滩地,“扒口处”纪念碑的石面灼热发烫,那些凸起的浮雕群像在炽烈阳光下显得尤为深刻——苦难的面容、挣扎的姿态,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灼烧的碑石上重新苏醒。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以水代兵,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致89万民众死亡,这一数字是南京大屠杀死亡民众的3倍……

时隔87年后,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循着黄河故道,走进这片承载着悲壮记忆的土地,揭开“花园口事件”尘封的往事,打捞历史褶皱中民族抗争的精神密码。

1938年夏天:黄河边的生死抉择

“扒开花园口,是抗战史上最复杂的决策之一。”在惠金黄河记忆展览馆,惠金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邹欣欣指着一幅幅老照片,眉头紧蹙。

1938年6月的郑州空气里弥漫着焦灼的气息。日军攻陷开封后,机械化部队沿着陇海铁路向西疾驰,在郑州城已能听到远处隐约的炮声。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程潜,站在郑州指挥部的地图前,手指反复划过黄河沿岸的标记——花园口、赵口、马渡口,三个可能的扒堤点位,成了当时国民政府眼中“阻敌西进”的最后希望。1938年6月,国民政府的绝密电报,满是“万分紧急”“唯此一策”的字眼,当时正面战场节节败退,黄河成了唯一能借助的“天然屏障”。

最初的扒堤地点选在中牟县赵口。1938年6月4日夜,国民党军第39军军长刘和鼎率部赶到赵口,士兵们顶着日军飞机的侦察,用铁锹、炸药在黄河大堤上挖掘。但赵口堤岸土质坚硬,加上水流湍急,两次挖掘都因堤身坍塌失败。此时日军已逼近黄河北岸,前线传来消息:若3日内无法阻敌,郑州将失守。1938年6月7日,时任国民党军新编第8师师长的蒋在珍主动请命,率部转往花园口执行扒堤任务。

花园口位于郑州北郊,这里的黄河大堤是“悬河”地段,堤岸高出地面10余米,一旦决口,河水可顺势南下,直逼豫皖苏平原。当时士兵们分成三班倒,白天用麻袋垒坝挡水,夜里点燃火把挖掘。 6月9日凌晨,随着一声巨响,花园口大堤被炸开30余米宽的缺口。起初水流尚缓,到了中午,上游来水骤增,缺口迅速扩大到百余米,浑浊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冲破堤岸后分两路南下:一路经中牟、尉氏流入贾鲁河,另一路经通许、太康汇入涡河,最终在安徽正阳关附近注入淮河。

《郑州抗战纪事》记载了时任国民党三十九军参谋处处长的黄铎五回忆:“一转瞬间,无情的洪流,滚滚而来,人们哪里逃避得及。有的扒上屋顶,有的攀登树梢,一时嚎哭呼救声杂成一片。过了两天,我陪同长官部派来的人员视察黄泛情况。那一望无际的浪涛中,只能见稀疏寥落的树梢在水面荡漾着。起伏的波浪卷流着木料、用具和大、小尸体。孩子的摇篮随着河水漂浮,还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啼哭声。全家葬身于洪水者不知凡几,甚至有全村、全族、全乡男女老幼无一幸免者。”

黄泛区的血泪:千万百姓的逃难路

位于花园口“界碑“旁的地面巨幅“1938年黄河决口黄泛区示意图“显示的黄泛区范围,包括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形成了面积达 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黄河水以每天数十公里的速度向南蔓延,黄泛区的水患,不仅带来了即时的灾难,更留下了长期的生态浩劫。洪水所到之处,泥沙淤积,良田变成盐碱地,原本肥沃的豫东平原,成了“春种一粒粟,秋收半把糠”的贫瘠之地。更严重的是,洪水导致蚊虫滋生,1942年至1943年,黄泛区爆发大规模瘟疫,也间接造成了1942年的大饥荒,300多万人死在逃荒路上,数十万人死于疟疾、霍乱。

《花园口镇志》记载了这样一组数据:此次决堤共淹没耕地1260余万亩,损毁房屋400余万间,直接导致89万人死亡,1200余万人流离失所……这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

1938年6月10日,水已漫到郑州城下,街上全是逃难的人。逃难路上,处处是令人心碎的场景,浑浊的洪水吞噬了房屋和农田,百姓们只能带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前行,饿了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渴了就喝浑浊的洪水,许多人因此染上疾病,在痛苦中离世。还有不少孩子在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他们的哭声在空旷的黄泛区回荡……

据记载,黄河改道后,日军第14师团、第16师团的机械化部队陷入黄泛区的泥泞中,车辆、坦克无法通行,进攻武汉的计划被迫推迟了3个月。

80年后的回望:从水患记忆到精神传承

在花园口遗址的新堤上,事件广场中央矗立着一个圆形祭台,后面是长长的浮雕石墙,记录了黄河花园口从被扒开到重新合龙期间的重大事件:日寇侵华、决堤扒口、洪水泛滥、灾民流离、生态灾害、堵口会谈、复堤斗争、黄河归故,八幅浮雕生动形象的记录了花园口事件发生的经过,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石碑亭。

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决口处成功合龙,历经8年零9个月的黄河终于回到了原本的河道,但黄泛区的创伤,却用了数十年才慢慢愈合。如今的花园口,早已不是当年的荒凉景象,黄河大堤上绿树成荫,生态环境优美,黄河滩区已成为集防洪、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纪念园区。

在花园口老街与黄河大堤交汇处,一尊巍峨的巨石卧在路边,这便是著名的“花园口水利风景区”标志石,这块巨石不仅标志着花园口的地理位置,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成为游客探访黄河廊道时的醒目地标。但在当地百姓心中,这段历史从未被遗忘——每年的6月9日前后,都会有大量的群众来到花园口事件广场进行祭奠,平时也有很多单位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来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黄河治理谱新篇:从血泪记忆到数智守护

2024 年7月5日,由郑州河务局拍摄制作的《五年奋进·郑州黄河记忆》系列视频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其中的《花园口黄河记忆》本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再现了郑州惠金黄河的发展历程,成为郑州人民治理黄河的缩影,向社会公众讲述治黄艰苦创业史、奋斗史和成就史的活教材。“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太平日子是用多少血泪和生命换来的。”《花园口镇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花园口镇党委书记方倩意味深长地说。

“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和数智赋能,黄河防汛智能体创造性实现了黄河汛情预警、指挥、调度、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黄河水文系统信息综合平台及全河段监控,可实时汇聚黄河上游及本区域水情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让水情变化随时可见。”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局长岳成鲲在2025年7月31日召开的黄河防汛网格化基层治理观摩会上表示,建成的郑州河段数字孪生平台,可以实现洪水过程模拟、滩区淹没风险评估、现实流域同步映射等功能。

黄河惠济段约27公里,花园口镇过境河道14.22公里,涉及花园口、申庄、马渡3处险工及东大坝下延控导工程,是防守主城区的一道关键屏障,尤其是目前正处于防汛关键期,防汛压力更是不容小觑。

望着奔腾的黄河,方倩说:“目前,我们依托防汛指挥中心正在全力推进市委‘十个一’治理体系实践,立足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以‘五到家’做实群众服务,以‘五到位’守牢平安底线,以‘线上+线下’保障中心工作,形成了具有花园口特色的沿黄区域治理新模式。”

夕阳西下,黄河水面泛起金红的波光。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远眺这片曾经的焦土:如今的黄泛区已是良田万顷,黄河大桥上车水马龙,高铁列车呼啸而过,骑行者成了黄河岸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在黄河滩上放着风筝,风筝上画着五星红旗。80多年的风雨冲刷,并未磨平历史的印记,反而让那些镌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坚韧与勇敢,如同黄河大堤般愈发坚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