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鸽口腔“暴利”假牙背后:净利腰斩、分红掏空利润,港股能成救命稻草?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8-30 09:50

在医疗行业中,口腔领域一直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赛道,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沪鸽口腔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这家怀揣上市梦想的企业,其发展之路却充满波折,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也值得深入探讨。

沪鸽口腔主要业务涵盖临床口腔类产品、口腔技工类产品等。近年来,口腔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中国假牙(义齿)行业市场规模达117.89亿元,同比增长8.73% ,预计到2030年全球假牙市场规模将达到212.87亿元。凭借市场的东风,沪鸽口腔的营收也呈现出增长态势,2022-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8亿元、3.58亿元、3.99亿元。但亮眼营收数据的背后,却有着令人深思的隐忧。

从产品利润来看,沪鸽口腔的核心产品合成树脂牙,平均成本约2毛/颗,出厂价约9毛/颗,可到了终端患者手中,镶上一颗的费用却可达500元以上,利润之高令人咋舌。看似“暴利”的生意,毛利率也确实颇高,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达到54.9%、57.0%及59.3% 。但这种高利润并非稳固无虞,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价格战的阴影逐渐笼罩。例如,弹性体印模材料的销售价格从2022年的174元/公斤降至2024年的173元/公斤,无托槽隐形正畸矫治器的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3564元/例降至2025年的3167元/例,累计跌幅超过10%。在价格压力下,即便营收有所增长,利润空间也被不断压缩。

2025年上半年,沪鸽口腔净利润同比下滑56.4%,其将原因归结于美国关税政策以及一家主要美国客户策略性退出相关业务分部,导致美国客户订单延迟和减少。但这也反映出其海外市场过于依赖少数大客户的风险,一旦客户流失或市场环境变化,业绩便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沪鸽口腔海外市场拓展主要依赖海外经销商,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与大量经销商合作,来自海内外经销商的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近80%。过度依赖经销商,不仅限制了企业在定价、销售推广等方面的自主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也会降低,经销商的忠诚度和合作稳定性更是潜在风险。

沪鸽口腔在上市之路上的坎坷历程,同样备受关注。自2006年成立以来,沪鸽口腔积极谋求上市,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随后于2017年终止挂牌,踏上冲击A股上市的征程。然而,此后历经多次尝试,先后与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原证券、国金证券等合作推进上市辅导,却均以失败告终。2025年2月,沪鸽口腔改道港股,首次向港交所递表,8月18日更新招股书,再度发起冲击,这已经是其第七次尝试IPO。

在其发展历程中,家族式管理特征明显。实际控制人宋欣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控制沪鸽口腔52.56%的股份,其母亲秦立娟合计控股23.16%,堂哥宋佰升也持有约0.48%的股份。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发展初期或许能凭借紧密的血缘关系和高效的决策机制带来一定优势,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往往容易引发经营风险。例如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倾向于家族利益而非企业整体利益,导致决策的偏颇和不合理性。

更令人关注的是其分红问题。2022-2024年以及2025年1月,沪鸽口腔进行过4次分红,金额合计2.25亿元,占到了2022-2024年净利润总和的98%,近乎“掏空”了近3年的净利润。在2025年1月的分红中,实控人宋欣分得约7621.2万元,其母亲分得约2507.6万元。如此高额的分红,对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财务角度看,大量资金用于分红,使得企业资金储备不足,影响在研发、市场拓展和业务升级方面的投入。在竞争激烈的口腔医疗市场,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沪鸽口腔此举无疑削弱了自身的发展后劲。而且港股市场投资者更看重企业长期发展潜力,这种短期的高额分红行为,或许会降低投资者对其的信心。

沪鸽口腔在口腔医疗市场中虽占据一定份额,有着看似“暴利”的业务,但面临的挑战和隐患不容忽视。在市场竞争加剧、业绩下滑、家族式管理弊端显现以及高额分红影响发展的多重困境下,其此次冲击港股IPO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未来,沪鸽口腔若想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企业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优化管理模式等,都是摆在其面前的严峻课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