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老区新貌】红色基因孕育美丽乡村

中原网 原创

2025-08-30 08:44

豫西抗战记忆·老区新貌

红色基因孕育美丽乡村

初秋时节,潩水河畔,碧波荡漾。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最南端的千年古寨潩水寨,正以“水村山郭相映,古韵新风交融”的图景,展现革命老区的时代蝶变。

抗战时期红色摇篮

1938年春,共产党员李思孝在新郑市潩水寨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抗日自卫军,成立潩水寨抗日救亡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60多人,成为新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

1945年6月,新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这片革命烈士洒满鲜血的热土上,涌现了两位人民的好儿女。

其一刘如骧1933年在上海美专加入抗日民族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支持党的革命事业,他散尽家财,长期在长葛、新郑、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历经颠沛流离之苦、性命攸关之险。1946年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拷打,仍坚定不屈。1948年被党组织解救后委以重任,在赴新的工作岗位启程之际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长葛县委有很长一段时间设在潩水寨刘家大院,刘家的客厅和后院都设有撤退通道。另一抗日英雄刘一山家广泰源号内则为联络处,因为是地下组织,当时活动地点不时在陉山、后河、潩水寨之间变换。

美丽乡村不忘过去

沿着柏油路走进东寨门“观澜”,今天的村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房屋农田融为一体,生机盎然的田园山水吸引不少市民到这里赏景。在村史馆内,一组新旧对比照片直观展现着变迁:泛黄的老照片里,土坯墙、茅草顶的寨房挨挨挤挤;而新照片中,古色古香的文化墙、设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的卫生室相映成趣。“我们保留了古寨的格局,又融入现代生活功能。”村支部书记林昀介绍,村里还修复了古寨墙,保护性修缮红色旧址,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建筑中和谐共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七一”,党员们在村史馆前重温入党誓词。村史馆里不仅陈列着一件件富有泥土气息的老物件,更珍藏着一段光辉的革命记忆——1938年,新郑洧川长葛第一个县委在此诞生,长葛县地下县委驻扎10余年,作为“新禹密长”四县抗日救国联络处,为皮定均部队输送了大批情报和物资。

“刘如骧烈士当年变卖全部家产支持革命,35岁牺牲时身上还带着党组织的密信。”在烈士事迹展柜前,村支部书记向参观者讲述着这段历史。为激活红色基因,村民还自发成立宣讲队伍,讲述革命故事。

精神力量世代相传

红色精神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里建起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并依托流转土地370亩发展小麦育种技术,这一举措直接为村民们增收近70万元,村集体增收28万元。

潩水寨将移风易俗作为突破口,成立红白理事会,免费提供场地,统一操办标准,全程志愿服务,让“红白事”办得既庄重体面又轻松节俭,大大减轻村民负担。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潩水寨的“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激发村民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

站在村里的观景台上,远眺万亩良田铺展,近观村民在文化广场健身,潩水寨正在建设集红色研学、农耕体验、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力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书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立 通讯员 杜国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