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灵深瞳半年报解读:Q2营收劲增70%,“AI老将”打赢了一场翻身仗?
2025年的AI赛道,早已不是“概念狂欢”的舞台。随着更多AI相关企业聚焦二级资本市场、大模型技术从"炫技"走向"落地",投资者更关注企业能否用“真金白银”的营收和利润证明自己。
8月22日,格灵深瞳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总营收4247.28万元,其中第二单季营收同比增长近70%,成功扭转了一季度的下行态势。
更关键的是,作为一家曾被贴上"智慧金融依赖症"标签的企业,上半年其非金融板块收入占比突破90%,不少新业务逐步落地,展现出"前低后高"的经营韧性。
那么,作为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AI企业,格灵深瞳的"故事外衣"是否真变成了硬核的外壳?这一轮经营调整的成效何时才能规模释放?
Q2单季营收劲增70%背后的业务结构质变
从季度维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的营收曲线呈现明显的"V型"特征:
第一季度,根据官方解释,受外部环境影响,智慧金融领域客户预算有所收紧,相关产品需求放缓导致营收同比下滑;但第二季度迅速反弹,单季营收同比增长近70%,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经营韧性,整体还算是稳住其基本盘。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其多元业务结构的实质性优化:来自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客户收入比重突破90%,收入同比增超40%,其中,城市管理、政务及特种、智慧教育等创新板块逐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一环。
这里所谓的"多元业务",并非简单的业务线扩张,而是围绕"技术-场景-客户"的深度绑定。
以智慧金融为例,格灵深瞳推出的Super-Agent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破解了大模型落地难、成本高的工程化痛点,已在多家城商行完成POC(概念验证)验证;在政务及特种领域,基于飞腾D3000M芯片的墨刃AIPC实现国产化突破,满足高敏感场景的数据安全需求;智慧教育板块则依托多模态算法,将产品从单一的体育中考测评拓展至日常教学、训练等全场景,覆盖全国超200所中小学。
可以说,第二季度的增长其实是格灵深瞳前期战略聚焦的成果。
大概率正是基于这一系列成效,此次财报中,格灵深瞳正式明确"2+2"战略,即继续深耕智慧金融、城市管理两大战略赛道,布局政务及特种、智慧教育两大创新领域。
结合过去两年,格灵深瞳身陷金融信创调整风波中,新战略的意图也就十分了然了,即借助多年在大金融以及政企领域沉淀的产业资源,推动技术与更多元场景的深度融合,以此拓宽自身在信创领域的可能性。这种有选择性的“加减法"策略,或许更能让其在关键领域的交付效率提升。
这些核心数据传递出清晰信号:格灵深瞳确实仍处于调整”阵痛“中,但更重要的是其业务结构正从"依赖单一场景"向"多极驱动"转型,增长质量有望改善。
联手华为、百度…格灵深瞳信创AI生态协同放大招!
如果说业务结构调整是格灵深瞳的"生存之战",那么技术能力的落地则是其"发展之基"。
在2025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上,格灵深瞳6篇技术成果入选,其中自研视觉基础模型Glint-MVT(v1.5)被接收为Highlight论文,检测分割、OCR等任务性能超越部分国际主流厂商,显然科研根基并不薄弱;基于该模型开发的Super-Agent平台,已在多家城商行完成POC验证,该大模型成功化解了落地难、成本高的工程化痛点。
而更重要的是,格灵深瞳的技术突破并未停留在"论文指标"层面,相反一直在强化自身的"产品化思维"能力。正如,其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到的"技术-产品-场景商业闭环",便是将算法能力转化为客户价值的核心路径。
例如,面向金融场景的"行业大模型一体机",集成了数字员工平台、Agent智能生成等功能,全栈国产化架构满足了银行对"安全合规+持续进化"的双重需求;政务领域的墨刃AIPC,则通过飞腾D3000M芯片的国产化适配,解决了高敏感场景的数据安全痛点;而在智慧教育领域,产品家族依托多模态算法实现软硬件协同升级,覆盖体育中考、日常教学、训练等多场景,拓宽产品线布局。
再加上生态协同的加速,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技术价值。在长周期的信创国产化大背景下,格灵深瞳一直在加强与华为、百度、飞腾、海光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
例如,与百度智能云共建"端-边-云"算力网络,整合百度的算力优势与自身的硬件适配能力;加入海光产业生态合作组织,联合开发安全自主的AI PC;与光环新网、光环云合作打造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加速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
这种生态协同既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性,以技术互补降低了客户的部署成本,且极有可能将AI解决方案的落地周期大大缩短。
可以预见,"技术+生态"的组合拳将是格灵深瞳在信创产业浪潮中始终占有一席之位的关键。
盈利警报拉响,时间不等人
当然,在肯定格灵深瞳为转型做出努力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战线确实不宜再度拉长,毕竟留给它的时间并不多了。
其盈利曲线的走势尤为凸显这一点。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格灵深瞳,归母净利润依然亏损7985.37万元,且亏幅再次扩大。据统计,2018年至今,除了2022年实现3261万元的盈利以外,格灵深瞳其余年份归母净利润均为亏损,目前累计亏损已接近10亿元。盈利危险信号十分显然。
为缓解这一问题,目前来看加快产品商业落地成为格灵深瞳的应对方式。在年中财报中,除了强调专注更多国产信创标准的行业级大模型产品研发外,其还表示要聚焦行业赛道重建销售团队与专业的交付体系,甚至还辅以股权激励计划,强化团队的凝聚力与市场战斗力,以此提升商业落地能力并优化客户结构。
当Q2的单季高增长与新赛道的崛起相互印证,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格灵深瞳这家曾因"金融大客户依赖症"陷入困境的企业,或许不久后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松果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