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清老师在《中华砚文化汇典》座谈会上的讲话

意门国际 转载

2025-08-29 18:04

中华砚文化的里程碑

尊敬的刘红军会长、各位同仁:

很高兴今天应邀参加《中华砚文化汇典》座谈会。

(一)首先,介绍一下我和《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因缘。我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张希清,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1月退休,6月,因创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而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任副会长;2010年,增补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11年7月,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15年9月,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连任。2012年9月27日,经文化部批准,民政部注册正式成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专业委员会”。砚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伊始,刘红军会长就提出了编纂中华砚文化大典的设想。我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也一直关注《汇典》的编纂工作。记得2012年冬天,在武警部队武清中心召开了一次砚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大会,刘红军会长和我对编纂《汇典》做了长篇讲话。

(二)砚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伊始,刘红军会长就高瞻远瞩,提出了砚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三大工程:编典、办展、建馆。现在,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这三大工程都已圆满完成。编典就是编纂《中华砚文化汇典》,现在一部精装16开20册的皇皇巨著已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华砚文化展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数十场展览。北京砚台博物馆也已经建成。

编典是三大工程中的核心工程。提供办展、建馆的内容,理论基础,历史依据。

(三)我和刘红军会长同任编审委员会主任,其实主要工作都是红军会长做的,每一个字他都看过。我只是对汇典的名称、编纂的框架提了一些意见,看了其中一部分有关历史文献的稿件。这次开座谈会,又看了阴巍发来的部分序文和书评。我认为,《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是中华砚文化的一个里程碑。现在,我准备说四句话、十六个字:填补空白,百科全书,史料宝库,研究高深。

第一句话:填补空白。关于砚文化的专著,最早的,除了北宋苏易简(958—996)的《文房四谱》中的《砚谱》之外,大概是北宋唐询的(1005—1064)的《砚录》。到清代才出现了《西清砚谱》《阅微草堂砚谱》一类的砚文化的专著。近代以来,虽然也出现了关于端砚、歙砚的著作,但没有全面、系统、大规模研究砚文化的著作。毫无疑问,这部《中华砚文化汇典》是史无前例的,填补了中华砚文化研究的空白。

第二句话:百科全书。《中华砚文化汇典》包罗万象,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汇典》共分七个分卷,分别为:《砚史卷》、《藏砚卷》、《砚谱卷》、《文献卷》、《砚种卷》、《工艺卷》、《铭文卷》。每个分卷设基本书目若干册,共计20册,约800万字。《汇典》系统挖掘整理、全面总结归纳了我国砚台文化资源,研究砚台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记述砚台所体现的历史、考古、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所以说,《中华砚文化汇典》是我中华砚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三句话:史料宝库。《中华砚文化汇典》包括《文献卷》《砚谱卷》《铭文卷》。其中有欧忠荣、李护暖的《历代砚文献》(三册),火来胜与王文修、胡中泰校勘的《归云楼砚谱》《阅微草堂砚谱》《沈氏砚林砚谱》,火来胜、刘塘卿编选的《古砚铭文选集》等。这些著作中包涵了十分丰富的中华砚文化的史料。其中许多重要资料,更是首次整理刊行。如《历代砚文献》收录的唐询的《砚录》,此书在其世时即广传布,宋人著作中时引其文。但此书无刊行本传世,《四库全书提要》云此书久佚,当代《说砚》一书仅录得其部分章节八百余字。而《历代砚文献》从北宋人朱长文《墨池编》中寻得《砚录》的五千余言,终将这部闻名已久的砚学专著以较完整的形态刊行于世。

砚文化的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著名学者傅斯年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找什么?就是找史料。《中华砚文化汇典》是中华砚文化史料的宝库,这些史料为砚文化的研究和砚台的雕刻、鉴赏、收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句话:研究高深。首先,是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副委员长的《〈中华砚文化汇典〉总序》。许会长指出:“砚,作为中华民族独创的“文房四宝”之一,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在秦汉时期正式与笔墨结合,于唐宋时期产生了四大名砚,又在明清时期逐步由实用品转化为艺术品,达到了发展的巅峰。砚,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浓缩了中华民族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地域风情、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信息,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华夏文化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这是对砚台的历史和价值的高度概括,对砚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许会长在这里列举了砚台的六大价值,为了方便记忆,可以整合为四大价值,即:实用价值、玩赏价值、文物价值、收藏价值。

具体说来,火来胜、苏锐编著的《砚台春秋》,是对砚台历史的深入研究。《端砚》的作者柳新祥、柳飞,《歙砚》作者胡中泰,《洮砚》作者王玉明、王月周,《澄泥砚》作者李俊林、李寒凝,《鲁砚》作者刘克唐、刘刚,《松花砚》作者刘祖林、关键,《易砚》作者邹洪利、张淑芬,《苴却砚》作者罗春明、罗润先、罗伟先等,他们或者是砚雕艺术家,有的还是工艺美术大师,或者是砚台研究学者,或者是砚台鉴赏家、砚台收藏家,对砚文化都有高深的研究。他们关于每个砚种的序言,就是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书中的内容都是他们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如《端砚》一书大胆引用地质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从地质环境、地层学、岩石学的角度对端石的成因、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作了全面解释和分析,使人们从书中找到“端砚何以能成为群砚之首”的答案,填补了古今端砚著述中的某些不足和空白。

(四)《中华砚文化汇典》的评价

许会长《〈中华砚文化汇典〉总序》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华砚文化汇典》不啻为我国首部砚文化“百科全书”,既对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充分的记录与展示,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向大众普及的功能。希望它能激发和推动今后砚学的研究走向热络和深入,从而激发砚及其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砚文化汇典》不仅体现了砚文化的历史,而且体现了未来的创新和发展。这部《汇典》不仅有较高的学术性,还有普及功能。

许会长还说:“砚,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既雅且俗,可赏可用,散布于南北,通用于东西。《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或可促使砚及其文化成为沟通世界华人和异国爱好者的又一桥梁和渠道。”砚文化是中华炎黄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砚文化汇典》是沟通海内外炎黄子孙、世界华人和外国热爱砚文化的友人的桥梁和渠道。《中华砚文化汇典》的出版也具有国际意义。(来源:聚砚斋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9599lOnVciBiEDjOwt7-Vg)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