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肺”需早诊早治,专病门诊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正观新闻记者 邢进
间质性肺病(ILD)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近200种累及肺间质和肺泡的疾病,由于炎症或肺纤维化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失衡。当缺乏有效治疗时,多数ILD可发展为广泛的肺纤维化——即“蜂窝肺”。这类疾病通常呈慢性病程,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严重时需进行肺移植,患者健康与生命受到极大威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余学庆教授指出,针对间质性肺病,该院专病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中西医协作,正为患者搭建起一条从早期诊断到精准治疗的生命防线。
高发人群:老年男性、吸烟者、职业暴露人群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间质性肺病?余学庆表示,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吸烟者比不吸烟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尤其是肺纤维化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长期接触金属粉尘、化学物品的职业暴露人群也更容易患病。
“另外,肿瘤免疫治疗患者、结缔组织病患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余学庆补充道,“还有一些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纤维化患者的,其他兄弟姐妹患病风险会大大增高。”
间质性肺病包括200多种不同疾病,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余学庆指出,以肺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主要有两大症状:持续性干咳和进展性呼吸困难。除了呼吸道症状,患者还会出现形体消瘦、胃肠道不适、反酸、烧心、饮食不佳等多系统症状。“因为间质性肺病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需要关注全身症状。”余学庆说。
治疗手段:抗纤维化与抗炎并重,早期干预是关键
目前间质性肺病的治疗手段包括抗纤维化、抗炎、免疫调节治疗,以及氧疗、康复治疗、疫苗接种和末期的肺移植。
“疫苗接种是预防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手段。”余学庆解释说,“接种的目的是预防加重,而不是预防不得病。”中医药治疗也在间质性肺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余学庆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强调尽早开展抗纤维化治疗?余学庆解释道,这类疾病诊断困难、病种多、变化快、预后难预测,如果不及早治疗,一旦形成纤维化并持续进展,预后很差,生存期很短,末期生活质量极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控制病程进展,延长生存期。有些患者通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病情能够大大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逆转。
专病门诊:多学科协作,实现一站式精准诊疗
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对于早期发现肺结构变化至关重要,是诊断的第一道关口。“普通胸片难以发现早期病变,HRCT能更清晰地分辨肺内微细结构,有助于发现隐匿起病的早期肺部纤维化特征。”余学庆说。诊断还需要结合肺功能检查、病史、体征(如杵状指)和血液相关检查。特别是结缔组织病,可以通过血清学抗体帮助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肺泡灌洗液、冷冻肺活检、组织病理等检查。”
与普通门诊相比,ILD专病门诊有什么优势?余学庆解释说,专病门诊是针对疑难复杂疾病设置的,由专业医生和团队进行诊治,能够让这类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得到精确治疗。“专病门诊的运作模式不同,患者可以根据排班信息预约专病门诊。由擅长间质性肺病的医生先进行初步评估,如果病情复杂,就启动多学科团队讨论,邀请病理、影像、风湿免疫等专家共同会诊。”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后,团队还会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定期随访,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实现疾病的全程管理。
现状与挑战:确诊时间长,误诊率偏高
余学庆指出,我国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随着HRCT的普及,检出率更高。但基层医院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手段仍然不足,导致很多患者没有得到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这类患者从首诊到确诊的时间很长,误诊率和未明确诊断的情况很多。”余学庆说,很多患者到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治疗效果受限。
而专病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风湿免疫科专家汇聚一堂,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断服务,显著缩短从首诊到确诊的时间。一位6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纤维化,抗纤维化治疗效果不佳。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病门诊后,经过详细检查和多学科会诊,最终确诊为“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一种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单纯抗纤维化治疗不对,需要结缔组织病和抗纤维化同时治疗,我们叫双达标。”余学庆说,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大大改善。这个典型病例展示了专病门诊的价值:通过多学科协作明确诊断,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面对间质性肺病这一沉默的“隐形杀手”,专病门诊正成为患者的希望灯塔,照亮从早期诊断到精准治疗的生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