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瓜子”到净利腰斩再腰斩:洽洽困局背后,是成本失控还是创新乏力?
曾凭借红袋瓜子风靡全国、稳坐“瓜子大王”宝座的洽洽食品,如今正深陷业绩滑铁卢的泥潭。2025年8月21日晚间披露的半年报,将这家老牌炒货企业的经营困境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3.68%,创下上市以来同期最大跌幅,营收、现金流同步下滑,核心品类增长失速,跨界新品又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曾经的“国民零食代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业绩“腰斩”再“腰斩”
翻开洽洽食品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组组刺眼的数据勾勒出企业的经营困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7.52亿元,同比下滑5.05%,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中期营收负增长;更令人震惊的是盈利端表现,归母净利润仅886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37亿元缩水超七成,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84.77%,仅剩4309万元,几乎回到十年前的盈利水平。
盈利指标的崩塌不止于此。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洽洽食品上半年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28.41%骤降至20.31%,净利率从11.62%滑落至3.24%,两项指标均下滑超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弱化速度之快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1.64亿元,同比减少76.12%,现金流承压意味着企业后续扩张、研发及成本管控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绩下滑并非短期突发状况,而是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洽洽食品归母净利润就已同比下滑24.79%,2025年一季度跌幅扩大至67.88%,如今半年报73.68%的跌幅,意味着企业尚未找到扭转颓势的有效路径,业绩下滑的“惯性”仍在持续。受此影响,东吴证券已下调对其盈利预测,将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从7.6亿元降至6亿元,市场对其未来增长信心明显不足。
成本“魔咒”难解
对于业绩暴跌,洽洽食品将主要原因归咎于“原料成本上升”,但细究之下,这一问题背后是企业长期未能破解的成本“魔咒”。
回溯历史,原料价格波动对洽洽食品的冲击早已不是新鲜事。2023年半年报中,公司就曾提及葵花籽原料成本上涨对净利润的拖累,此后“原料成本高企”多次出现在业绩解释中。2024年9月,内蒙古葵花籽主产区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葵花籽霉变率飙升,符合洽洽食品质量标准的原料产量大幅减少,直接推高了葵花籽采购价格;与此同时,坚果类核心原料巴旦木受供需失衡影响、腰果受行业周期与天气双重冲击,采购价同步上涨,两大核心品类原料成本“双线承压”,直接吞噬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面对成本压力,洽洽食品过往的应对策略颇为单一——提价。2018年至2022年间,公司先后三次对葵花籽系列产品提价,幅度从3.8%至18%不等。然而,这种“以价补本”的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难以为继。一方面,休闲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瓜子、坚果赛道涌入大量中小品牌,消费者选择空间扩大,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频繁提价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竞品;另一方面,提价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原料依赖问题,洽洽食品对上游原料的议价能力较弱,一旦主产区出现天气异常或供需波动,成本压力便会直接传导至企业端,形成“提价-流失客户-成本再涨-利润下滑”的恶性循环。
从数据来看,提价的效果早已边际递减。2022年提价后,公司毛利率短暂回升至31.96%,但2023年便回落至26.75%,2024年虽微升至28.78%,却已呈现季度下滑趋势,2025年上半年更是断崖式下跌至20.31%。这表明,单纯依靠提价无法抵御原料成本的长期上涨压力,反而暴露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短板——既未能建立稳定的原料储备体系以应对周期波动,也未能通过规模化采购或上游布局增强成本控制能力,最终在原料价格上涨的浪潮中节节败退。
核心业务“失速”
作为深耕炒货赛道二十余年的企业,洽洽食品的业绩高度依赖葵花籽与坚果两大核心品类,但如今这两大“支柱”均已显现增长疲态,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因素。
上半年,葵花籽业务实现营收17.72亿元,虽仍贡献了64%以上的营收,却同比下滑4.45%,增长动能明显不足。尽管公司近年来推出臭味系列、茶系列等十余款创新口味,但未能改变消费者对“洽洽=传统瓜子”的固化认知,产品吸引力逐渐减弱。坚果类业务表现更为惨淡,上半年营收6.14亿元,同比下滑6.98%,在坚果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洽洽食品既缺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的线上渠道优势,又未能在产品差异化上形成突破,逐渐被边缘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的补充品类同样“不给力”。上半年其他产品营收3.04亿元,同比下滑13.76%,营收占比仅11.05%。回溯洽洽食品的多元化尝试,早在2008年就推出过豆类零食、薯片等产品,还曾通过收购进军调味品市场,但这些尝试均以市场反响平平告终,未能培育出新的增长极,导致企业在核心业务下滑时“无牌可打”。
渠道端的问题同样突出。洽洽食品长期依赖线下传统渠道,尽管上半年电商渠道营收同比增长24.79%,但营收占比仅16.38%,且毛利率仅15.7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竞争对手三只松鼠近70%的线上营收占比,洽洽食品在电商运营、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线下渠道方面,区域市场分化加剧,东方区、北方区上半年销售收入分别同比下滑24.76%、19.83%,两大区域的大幅下滑直接拖累了整体业绩,反映出公司在渠道管理、区域市场策略调整上的滞后。
从生产与销售端来看,企业正处于“收缩”状态。上半年,洽洽食品休闲食品生产量同比下降10.47%,销售量同比下降7.7%,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收缩,既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也暗示公司对未来增长的信心不足,陷入“销量下滑-产能利用率下降-成本分摊增加-利润进一步压缩”的负面循环。
跨界创新“遇冷”
面对增长困境,洽洽食品试图通过跨界创新寻找突破口,上半年推出“山野系列瓜子”“全坚果系列”“魔芋千层肚”“鲜切薯条”及“瓜子仁冰淇淋”五款新品,覆盖多个休闲食品细分赛道,目标直指年轻消费群体。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新品不仅未能成为“救市主”,反而暴露出企业创新能力的短板。
首先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除“瓜子仁冰淇淋”外,其余新品均聚焦于休闲食品企业已布局的成熟赛道,如魔芋制品、薯类零食等,市场上早已充斥着卫龙、良品铺子等品牌的同类产品,洽洽食品推出的新品在口味、包装、定位上缺乏明显差异化,难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以魔芋千层肚为例,其口感、定价与市场上现有产品高度重合,消费者缺乏“非买不可”的理由。
其次是跨界新品“叫好不叫座”。作为最受关注的跨界产品,“瓜子仁冰淇淋”自推出以来就争议不断。在淘宝官方旗舰店,60g*18袋规格的产品券后价123.2元,折合单袋约6.8元,这一价格远超同类竞品——伊利、零度企鹅等品牌的果仁冰淇淋单价多在2-5元区间,洽洽食品的定价缺乏竞争力。从销量来看,该产品目前仅售出200+,远低于预期;从消费者评价来看,“甜度偏高”“瓜子仁含量不足”“性价比低”等负面反馈已陆续出现,市场接受度堪忧。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这些新品未能解决洽洽食品“品牌老化”的根本问题。在年轻消费者眼中,“洽洽”仍是与传统瓜子深度绑定的品牌,缺乏时尚感与潮流属性。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新品向年轻群体靠拢,但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营销推广,都未能摆脱传统品牌的刻板印象,难以真正触达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痛点。此外,新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足,除线上旗舰店外,线下渠道的铺货率较低,消费者难以便捷购买,进一步限制了新品的市场表现。
下半年“自救”之路
对于下半年的经营计划,洽洽食品提出“拓展品类矩阵、优化渠道服务、降本增效、深化组织变革”等方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举措面临多重挑战,破局难度不小。
在品类拓展方面,公司计划继续推进新品上市,尤其是在魔芋制品等领域,但如前文所述,魔芋赛道已进入红海竞争阶段,洽洽食品作为后来者,既无先发优势,也无技术壁垒,想要在该领域实现突破并非易事。且从历史经验来看,公司此前的多元化尝试均未成功,新品培育能力有待验证。
在降本增效方面,供应链优化与成本管控是核心方向,但原料成本受天气、供需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企业难以自主掌控;同时,线下渠道的优化需要时间与资金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此外,组织变革与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无法在短期内为业绩增长提供直接支撑。
在渠道改革方面,加大电商渠道投入是必然选择,但洽洽食品在电商运营、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不足,想要追赶竞争对手的步伐,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搭建团队、优化供应链,且面临流量成本高企、竞争激烈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电商渠道的突破性增长。
从行业环境来看,休闲食品市场整体增速放缓,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化、健康化,瓜子、传统坚果等品类增长见顶,市场竞争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在这种背景下,洽洽食品若不能快速找到差异化的增长路径,扭转核心业务下滑趋势,未来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曾经依靠一包红袋瓜子开创一个时代的洽洽食品,如今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净利暴跌七成的半年报,既是对企业过往经营策略的警示,也倒逼其加速变革。然而,在成本压力难缓解、核心业务失速、创新能力不足的多重困境下,洽洽食品能否打破增长迷局,重新找回“瓜子大王”的昔日荣光,仍需时间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