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单不断、利润虚增、零售坏账飙升!恒丰银行新管理层的“救火”之路不好走
2025年过半,恒丰银行的经营版图上,合规罚单的印记仍在加深。继重庆分行因掩盖不良贷款、贷款“三查”疏漏等问题被罚260万元后,这家银行年内累计罚款已超1690万元,而这仅是其长期合规漏洞的冰山一角。从央行1060余万元的八项违规处罚,到上海分行370万元的信贷审慎性问题罚单,违规领域横跨账户管理、反假货币、固定资产贷款等关键业务,暴露出系统性合规风险早已渗透经营肌理。回溯2024年,977万元罚款、三次百万级罚单的记录,更印证了合规问题并非短期偶发,而是长期存在的沉疴。
业绩数据的“表面光鲜”,同样难掩盈利根基的脆弱。2024年年报显示,恒丰银行营业收入257.75亿元、净利润53.57亿元,分别同比微增1.98%和4.3%,看似实现“双增”,但核心盈利指标却呈现颓势。税前利润74.42亿元同比下滑11.11%,营业利润71.53亿元较上年减少13.81%,净利润的正增长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竞争力提升,而是依赖所得税的大幅缩水。2024年该行所得税20.85亿元,较上年减少11.51亿元,递延所得税亦减少12.40亿元,这种靠税收政策“输血”的增长模式,如同无源之水,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资产质量的“双降”背后,更藏着结构性风险的加剧。2024年末,恒丰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8.73亿元、不良率1.49%,看似较年初改善,但这是建立在112.68亿元不良核销的基础上——较2023年多核销40.4亿元,相当于用“大规模处置”掩盖了资产质量的真实压力。更值得警惕的是零售端的风险爆发:年末个人贷款不良余额31.04亿元,较年初激增83.78%,不良率从1.4%飙升至2.4%,零售业务已然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反映出该行在个人信贷风控、客户筛选等环节存在严重漏洞。
新管理层的就位,本应是破局的希望,却直面着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自2022年8月原行长王锡峰离职后,恒丰银行行长职位空窗近三年,治理断层导致经营策略连贯性不足。直到2025年6月底,白雨石、韩靖文分别获批担任行长、副行长,新团队才正式接棒。但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短期的合规与业绩难题,更是长达数年的治理乱象遗留问题:此前两任董事长姜喜运、蔡国华因贪腐被判死缓,直接导致2018年该行不良率飙升至28.44%,这样的“历史峰值”成为悬在经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年空窗期里,恒丰银行错过了银行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合规体系建设滞后、风控模型老化、零售业务布局失衡等问题不断累积。如今新管理层要做的,不仅是“救火”——短期内压降合规风险、稳定零售不良率,更要“重建”——修复治理架构、重塑风控体系、寻找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合规问题的系统性、零售不良的爆发式增长、盈利模式的依赖性,都意味着破局之路注定艰难。
对于恒丰银行而言,2025年既是新管理层的“开局之年”,也是风险与机遇的“十字路口”。若不能快速拿出有效的合规整改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务的风控漏洞,不能摆脱对非主营业务因素的盈利依赖,即便有新团队加持,也难以真正走出“罚单不断、利润虚增、不良高企”的困局。而市场与监管,留给这家银行的调整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