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芷汀:西昌光福寺照壁上"天南胜境"四字前身"川南胜境"题写者

文化旅游观察者 转载

2025-08-29 04:16

川南泸山之麓,光福寺蛙山书院的飞檐在苍翠中舒展。这座承载数百年记忆的院落重焕生机,以"光福正行"为精神内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持续流淌,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书院与禅宗丛林渊源深厚。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光福寺决定在历史文脉之上重建蛙山书院,其址原为清同治年间的刘公生祠——这座祀奉建昌总兵刘宝国的建筑,清末名臣张之洞曾为其撰写碑记。

溯源历史,蛙山书院的脉络可至乾隆年间,作为当时西昌城内最古老的书院,它见证了地方教育的迭代变迁:后易名泸峰书院,清末又转型为鸡心石两等小学堂(今西昌市第四小学前身)。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学堂,变的是教育形式,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文化基因。

说来也巧,这里还有一段笔墨奇缘更添文脉厚度。光福寺照壁上"天南胜境"四字,其前身"川南胜境"原是鸡心石两等小学校长刘芷汀题写于刘公生祠屏墙之上。这位1912年任同盟会西昌分部会长的西昌文化名人的笔墨,既藏文人风骨,更含家国情怀,为书院的精神传承埋下伏笔。

书院内有两棵百年桂树,是建刘公生祠时所植,见证着院落里激荡的家国记忆和情怀。1911年,西昌黄联关的张耀堂与螺髻山彝族阿史家支在此集结,以这里为司令部举起举起彝汉人民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大旗。

(近代刘之祥生活用的衣架,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

抗战烽火中,这里成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教师宿舍,今进蛙山书院左边第一间“清心室”就是刘之祥教授当时的居所,这位新中国采矿学科宗师、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发现者,在此灯下苦研,为国家矿业发展殚精竭虑。

(近代刘之祥采矿时用的工具,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

1949年冬,西昌局势动荡之际,与光福寺有翰墨因缘的刘芷汀和其学生徐仲伟等人挺身而出,以西昌地方治安和民众安危为重,奔走斡旋于伍培英、贺国光部之间,为起义部队顺利撤离扫清障碍。时间流淌,蛙山书院为国为民的底色从未改变。

今日蛙山书院,飞檐翘角承古意,墨香茶韵焕新声。古朴窗棂下,茶具氤氲着雅趣;素净墙壁上,书画流淌着文脉;书架间的典籍论著,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二楼"湖上翰山清俗眼,楼中品茗洗尘心"联旁,常有市民驻足沉思;"品一脉清香楼头寄梦,悟几分禅意座上明心"句边,不时响起轻声探讨。

2024年3月起,公益讲座定期开讲:国学老师带领大家领悟古人在当代仍闪烁光芒的处世智慧,国画家指导学员在笔墨间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活动吸引数千人次参与,让传统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

同年5月7日,国家一级美术师郭强的书法篆刻艺术工作室在此挂牌,《书法学习法——关于书法学习的自我完善》的书法篆刻学术讲座中,他将"书为心画"的传统理念与当代审美结合,展现着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而不定期举办的茶道、花道、香道体验与读书会,则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

从乾隆年间的弦歌不辍,到今日讲堂里的薪火相传,蛙山书院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微观缩影。蛙山书院不仅是西昌地域文化的地标,更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在岁月流转中守护根脉,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来源:西昌光福寺(侵删)

编辑:陈希

编审:陈清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