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风华】探影追声 揭秘生命密码 ——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医学影像部主任栗河舟
医者仁心,止于至善。
她手中的探头,
是识别疾患的利器,
纵使其善于伪装、
变化多端,
也难逃她的一双慧眼。
她坚毅果敢、
严谨治学,
不仅是超声医学界的专家、
白衣战士,
也是带领团队不断飞跃提升的领路人、
运筹帷幄的"女将军",
更是温婉耐心、
细致入微的知心姐姐。
她就是,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医学影像部主任栗河舟,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硕士生导师。
她是河南省产前超声诊断与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开拓者,
她的故事,
不仅是一段医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更是一曲关于责任、
传承与大爱的赞歌。
初心如磐, 照亮生命之路
栗河舟教授手持探头30余年如一日,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
是她破解生命密码的钥匙,
更是践行医者初心的见证。
"医学的本质是救死扶伤,
医生的职责是为人民健康服务。"
这是栗河舟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擅长各类母胎医学的产前超声评估、
妇科疑难罕见疾病的超声评估、
产科急危重症的超声评估等。
面向妇幼健康,她坚持需求导向。上世纪90年代,当产前超声诊断技术在国内尚处萌芽阶段时,她便敏锐意识到这项技术对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意义。这位目光如炬的医者翻烂了为数不多的几本参考书,带领团队在河南省开展胎儿系统超声筛查,2006年获批河南省妇幼超声诊断中心。对生命的敬畏,推动她以超前意识引进三维超声技术,在河南省率先开展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胎儿实时三维颅脑针对性超声检查、胎儿实时三维胸腹部针对性超声检查等、胎儿各类畸形会诊;守正创新,在妇幼领域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介入穿刺技术、肝脏剪切波弹性成像等技术;率领团队把胎儿实时三维系统超声检查、胎儿超声心动图、新生儿肺超声检查、小儿超声心动图、小儿髋关节超声检查、小儿胃肠道超声检查、女性盆底超声检查、女性生育力评估等项目做大做强。在她的带领下,超声医学科实现了妇幼全生命周期超声检查覆盖,妇产超声及儿科超声居省内领先地位,迈向全国。
精益求精,以创新诠释医学高度
精益求精、方得始终。在栗河舟教授看来,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与经验的积累,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医学经验需要不断感悟、总结和传承。多年来,她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权威核心论文160余篇。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预发布名单。任《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编委。参与《中国妇科超声检查指南》《中国产科超声检查指南》《胎儿生物学参数超声参考值专家共识—小脑横径、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等20个国家指南共识的编写,参与国家卫健委“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妇产超声诊断学》及其他8部超声医学专著的编写。主译和参译第四版《产科影像诊断学》、第六版《Callen妇产科超声学》等4本经典著作,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及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攻克胎儿颅脑畸形诊断中的技术难题,她带领团队在河南省率先开展实时三维胎儿颅脑专项检查,通过线上及线下为省内外患者会诊,深入分析、精准定位,为众多家庭解除疑虑、驱散阴霾、重燃希望。每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她把诊室当战场、视探头为钢枪的医者担当。
携手共进,大爱无疆
栗河舟坚守人民情怀,拒绝“躲进小楼成一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建立良好关系,实时跟进学科发展动态。将小我融入大我,致力于探索打造培训特色,提高全省诊断水平。“医”路走来,成绩斐然。10余年来常态化主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先后3次获批《河南省医学会百项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完成河南省“民生实事”项目早孕期超声筛查培训、中孕早期超声筛查培训、“两癌”筛查项目全省乳腺癌超声筛查市级师资培训、“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的培训、河南省产前超声诊断(筛查)技术培训,承担河南省“512”、“515”及“369”项目等各种培训带教工作。她主持的《中孕期胎儿III级超声规范化筛查》项目,使河南省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得到显著提升;她主导的“出生缺陷一体化筛查”体系,实现了从产前到产后的无缝衔接,让数千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出生后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栗河舟作为授课专家奔赴全国各地参加中华医学会妇产超声学组产前超声筛查规范化全国巡讲、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杏林计划”妇产超声巡讲及“千县工程”县域医院超声培训。全国巡讲、基层巡讲、网络直播、学员培训、医疗下乡等几乎占用了她全部的周末休息时间。以不变应万变,她在疫情期间创新性开展“妇幼豫声”网络公益讲堂,惠及3万多名基层医生。为疑难重症孕妇开通预约绿色通道,她组织团队创立40多个微信转诊群,同时为6000多名基层医生提供实时指导。
让医学变得简单,让百姓科学就医
她的学术造诣深厚,
学术履历闪耀着专业光芒。
但最令她牵挂的,
始终是诊室外那些迷茫的眼神。
当孕妇捧着报告单不知所措时,
当基层医生面对复杂病例举棋不定时,
她深知冰冷的医学数据需要温暖的科普转化。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
带着河南省科普工作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
栗河舟教授用科学与温情的双翼
托起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
让医学变得简单,让百姓科学就医,带着这样的信念,栗河舟教授带领团队构建起立体化科普矩阵。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时期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走基层送健康、抖音口播、报刊宣讲、省健康栏目直播等多种科普形式,打造一系列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的科普作品。在抖音平台,她将深奥的超声医学化作309条生动视频,产检注意事项转为情景短剧,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近8万粉丝在这里找到了科学的孕产指南。一位孕妇留言:“看了您的视频,我才知道产检这么重要!”当《健康大河南》的镜头对准她时,这位平日与仪器为伴的专家,用通俗语言拆解“超声筛查密码”,让数百万观众读懂晦涩的医学术语,扎实促进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基层健康科普的征途,栗河舟教授的足迹跨越鲁山、唐河等十余县市。30余场“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活动中,超声检查变身移动课堂,让出生缺陷的防治惠及基层群众。在青年医师眼中,栗教授是“行走的科普教科书”,她带领团队原创科普作品《妇幼超声伴你行》获第三届河南省科普大赛银奖、《呵护》获郑州市郑州市首届科普大赛二等奖,《如愿·波影探微》获2025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二等奖。栗河舟指导青年医师在全国健康科普大赛中屡创佳绩,薪火相传。栗河舟常说,科普是连接医学与公众的桥梁。这位始终面带微笑的医者,正筹划更宏大的健康科普蓝图,持续创新传播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薪火相传,培育杏林新苗
在年轻医生眼中,
栗教授是严师,
更是仁师。
"医学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
更是医德的培养。"
作为硕士生、
规培生导师,
栗河舟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
她桃李满园,
一位进修医师回忆道:
"老师常说,
超声影像不是冷冰冰的图像,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读懂了它,
就读懂了患者的期待。"
栗教授坚信人才梯度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保障,主张“把舞台留给舞者”。多年来她带领科委会多措并举,为青年医生、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量身定制蒲公英杯、雏鹰杯、梦想杯、启航杯等各种形式的“超人杯”大赛,活动内容涉及疑难病例大赛、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讲课比赛、科普比赛、超人话医患等,总有一款比赛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激发青年医生的职业热情。这些举措,让超声医学科成为一个其乐融融、抱团前行的大家庭。 青年医生在这些小舞台上得到充分历练,信心满满走向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师协会,乃至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的大舞台,科研立项、高分论文也收入囊中。
独行速,众行远。栗河舟带领团队秉承“匠心、协作、笃行、至臻”的科训,先后获批河南省妇幼超声诊断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医学影像学重点学科、“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基地、中国妇产超声培训基地、河南省产前诊断/筛查培训基地、河南省民生实事超声培训基地。荣获河南省青年文明号、郑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河南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示范科室等称号。一群人结伴远航,以保障中原大地妇女儿童的健康为己任,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扬帆新征程。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医者的价值,在于用良知守护生命的尊严。”栗河舟教授始终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有一次,婚后多年未孕的张女士孕24周时在当地产检发现胎儿颅内异常,看到这么大的病灶,医生建议终止妊娠。走投无路的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怀着一线希望慕名找到栗河舟。栗河舟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为“硬脑膜窦畸形并窦汇处血栓形成”,部分脑实质受压。对新生命强烈期待的张女士焦躁不安,栗河舟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召集科室骨干医师会诊,耐心为张女士及其家属讲述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有预后良好的病例报道,建议她两周后复查再评估定夺。每次复查,栗河舟都精准对比,详细评估颅内发育,发现宝宝颅内病变逐渐变小。张女士重拾信心,宝宝足月顺产,满月后复查时病灶已经缩小到很难发现了。张女士看着慢慢长大且生长发育良好的宝宝,开心地说:“是栗主任给了我完整的家。”
有一次,一位家境困难的孕妇因胎儿疑似畸形几近崩溃,她一边安抚孕妇,一边探寻胎儿健康状况的蛛丝马迹,一边联系多学科专家会诊,最终胎儿顺利降生。患者送来家乡特产,她却婉拒:“医生的满足感来自患者的笑容,孩子健康是我们最大的荣誉。”
这些不胜枚举的故事构成了栗河舟的工作日常,30多年来“超声判官”栗河舟挽回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医道至臻,她的廉洁行医、无私奉献感染了整个团队。一位年轻医师感慨:“栗主任身体力行教会我们,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良心的修行。”
以医者之眼精准诊断,
抚平生命皱褶;
用超声技术传递希望,
点亮生命角落。
栗河舟将青春岁月
献给了妇幼健康事业,
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
她以匠心雕琢技术,
以仁心温暖患者,
以恒心推动学科发展,
更以赤子之心诠释了"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医学的真正高度,
不在于技术的复杂,
而在于医者对生命的敬畏
与对人民的深情。
稿件来源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统筹编辑 邢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