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丨12岁卧龙区少年刘梓泽登上国家级领奖台
8月17日,雄安新区。当12岁的刘梓泽站在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领奖台上时,这位阳光开朗的南阳少年,用一套《老旧社区停车位监测系统》点亮了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光芒,荣获铜奖。这是是一个卧龙少年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是卧龙区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在科学教育探索中开出的一朵小花。
"想让小区的叔叔阿姨找车位时不用绕路。"站在领奖台上,刘梓泽这样说。朴素的初心背后,是家庭教育的温度与学校教育的深度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这或许正是科学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校园,让创新种子有土壤
在班主任兼辅导老师李红秀老师眼中,刘梓泽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科学氛围的持续滋养。
“学校充分利用毗邻高校的资源优势,不定期邀请南阳师院、南阳医专等高校的专家教师进校开展科技讲座,以及学校‘创意智造’社团的系统训练,梓泽逐渐迷上了小发明小制作,开始尝试把生活中的‘不方便’变成‘小解决方案’。”李老师说,这个停车位监测系统,完全源于刘梓泽自己的观察和构思。从最初画草图、搭模型,到编程调试、安装测试,他前后用了二个多月,全都是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一点点推进。过程中并不顺利——传感器信号不稳定、供电模块续航不够,好几次他都卡在技术难点上想放弃。但老师一次次的鼓励,班级分享活动中同学们一次次的掌声,让他又充满了信心与力量。
正是这种心怀有渴望、付诸于行动、信念中钻研的精神,让刘梓泽真正体会到科创的辛苦与快乐,最终独立做出了这个完整可用的发明作品。
家庭,把"小问号"变成"大发明"
“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通向新世界的大门。”刘梓泽的母亲竹晓翠这样说道。在她眼中,儿子从小就对电子器械展现出了非凡的兴趣——拆解旧玩具、研究坏掉的电子产品,无数个“为什么”引领他步入了科技的殿堂。
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父母选择了全力支持。刘梓泽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在南阳师院任教。她不仅陪伴孩子查阅资料、鼓励动手实践,还为他准备了从电学启蒙漫画到专业电工书籍的各种读物。刘梓泽在掌握知识后,还喜欢充当“小老师”,向周围人讲解原理,这种分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学习成果。
随着能力提升,刘梓泽开始通过网络自学电路板设计,定制各种功能电路板,并在自媒体平台进行电学知识科普,收获了众多粉丝和业内人士的认可。今年七月还收到了深圳嘉立创公司寄来的“科普先锋”沉金PCB奖状。当孩子提出社区停车难的问题时,家长没有简单应对,而是陪他实地观察、绘制车位分布图,购置传感器等元件支持他进行试验。“我们或许不懂技术,但我们懂得保护孩子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包容与支持,让少年的奇思妙想得以落地生根。
未来:目标同向,静待花开
近年来,卧龙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放在全区战略引领的位置优先发展,明确提出办好“具有卧龙特色、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教育品牌目标,开启了卧龙教育发展新征程,2023年以来,卧龙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改革先行区、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区、河南省家庭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命名了45个区级科学教育实验校和1个实践基地,科学教育的种子在卧龙大地生根开花。
“这枚铜奖,不仅是对刘梓泽同学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南阳市二十三小家校共育模式的最佳褒奖。”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素梅表示,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校始终将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创建作为育人重要抓手,立足国家课程、注重实践探究,持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连续举办多届“科技节”、“科技周”、“科普进校园”、“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协同发力,不断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点燃科创梦想。学校被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宋庆龄基金会共同授予“科学普及先进校”称号,在“第十九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中,1人摘得国家级一等奖,另有22件学生科技作品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文图:屈连文董媛媛)
供稿:卧龙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