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网贷“换壳术”:从“芸豆花”看快牛系1460%年化利率下的监管漏洞

九州商业观察 原创

2025-08-27 10:08

                 

当安徽市民李先生的儿子李飞为应急下载一款借款APP时,他未曾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借贷会演变成一场“债务噩梦”——输入个人信息后未获额度提示,3000元资金却被强制下款,10天还款期内需连带1200元利息,折算年化利率高达1460%。更令人咋舌的是,逾期后日息飙升至1500元,短短数日还款金额逼近3万元,伴随而来的还有“爆通讯录”“让孩子消失”的暴力催收威胁。

这款让李飞陷入困境的APP,正是曾因高息被多次曝光的“芸豆分”,如今它已换上“芸豆花”的新马甲,继续游走在监管红线边缘。而追溯其背后的资本脉络,一条关联“快牛系”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暴露出网贷行业“换壳重生”的乱象,以及部分银行在资金流向管控中的“通道化”漏洞。

马甲迭代背后:1460%年化利率下的用户血泪

“最初看到‘低门槛、秒到账’的宣传才下载的,没想到是个陷阱。”江苏用户张斌的遭遇与李飞如出一辙。他在“芸豆分”借款5000余元,仅10天还款金额就突破7200元,年化利率达876%。而当他试图查看借款合同时,却发现平台刻意隐匿合同细节与借款记录,仅能看到一笔笔名目模糊的“担保费”“咨询费”“服务费”——这些费用正是高息的“隐身衣”,将实际利率包装成“合规”收费项目,远超监管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类似的投诉已形成规模。用户反馈显示,“芸豆分”“芸豆花”的借款周期多集中在10天或1个月,属于典型的“短借高息”模式。有用户表示,逾期后不仅面临日息翻倍的“滚雪球”式计息,还会收到催收人员的骚扰电话,“一天几百个电话打给家人朋友,甚至威胁要上门闹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收割用户的APP并非首次“变脸”。2025年315晚会后,“芸豆分”因强制下款、超高利率被多家媒体点名,随后悄然下线;不久后,一款名为“芸豆花”的APP上线,用户注册时会收到一行小字提示:“芸豆借款升级为芸豆花”。但工商信息显示,无论是“芸豆分”“芸豆借款”还是“芸豆花”,其运营主体均为上海醉梦者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醉梦”),而这家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公司,2023年参保人数为0,且未取得任何金融业务许可资质。

资本脉络追踪:快牛系的“借壳导流”游戏

“芸豆花”的背后,并非单一公司的独立运作,而是牵扯出曾因“714高炮”被央视曝光的“快牛系”资本网络。通过企查查股权穿透发现,上海醉梦由上海乾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乾昭公司”)全资控股,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均为李泽娃,且乾昭公司拥有“芸豆借款”的软件著作权——这正是“芸豆花”的前身产品。

更关键的关联在于人员重叠。乾昭公司的历史工商信息显示,快牛智能(前身为快牛金科)创始人兼CEO倪抒音、高级顾问陈松曾在此任职,倪抒音还曾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而快牛智能官网显示,其核心团队包括联合创始人王明亮、首席风控官郭曦,这三人的名字还出现在上海盼哆信息技术、深圳钱京京科技等多家关联公司的法人或前法人名单中,形成一张紧密的“快牛系”资本网络。

回溯“快牛系”的网贷运作史,不难发现其“换壳导流”的惯用手法。2019年315晚会曝光“714高炮”后,快牛系旗下“贷上钱”因年化利率超500%、收取砍头息被下架,随后用户发现,“贷上钱”的未结清账单被转移至“芸豆分”“借款大王”等APP中,且未签署任何债权转让协议。媒体调查还发现,“贷上钱”下线后,其IOS入口曾变更为“圆梦树”APP,而“圆梦树”与“芸豆分”的《注册协议》《隐私政策》完全一致,仅因疏漏在政策文件结尾标注“本平台指借款大王平台”——而“借款大王”同样是快牛系产品。

如今,“芸豆花”的上线,不过是快牛系换壳游戏的延续。有用户反映,在“贷上钱”的历史账单未结清后,催收人员会引导其下载“芸豆花”还款,“说是平台升级了,其实换了个名字继续收钱”。而快牛智能官网虽标榜自身是“专注于赋能消费信贷的金融智能技术服务商”,但其旗下多款产品均因高息、暴力催收陷入争议。

监管漏洞凸显:银行资金如何流入违规平台?

“芸豆花”自身并不提供资金,而是以“助贷平台”的身份为第三方资金方导流。媒体报道及用户投诉显示,曾为“芸豆花”提供资金的机构包括亿联银行、小米消费金融、江西裕民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多家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但当记者就合作事宜向涉事银行求证时,多数银行以“没有合作”回应,仅有两家银行未予答复。

表面上的“无合作”与实际资金流向的矛盾,暴露出银行在助贷业务中的管控漏洞。业内分析指出,部分银行虽仅与名单内的A平台建立合作,但A平台可能通过外包、分包的方式,将业务导流至“芸豆花”等未获授权的违规平台,导致银行资金间接流入高息网贷领域。“银行只对接了一级合作方,却无法监控合作方的下游流量来源,这就给了违规平台钻空子的机会。”一位民营银行人士坦言。

更严重的是,用户在“芸豆花”借款时,需签署“一键多签”的空白合同。这种操作不仅让平台得以随意添加“咨询费”“服务费”等隐性收费项目,还导致用户在发生纠纷时,无法明确放款主体与债权归属,维权无门。有用户表示,在账单生成后才发现,原本5000元的借款,扣除各项费用后实际到账仅4000元,“合同是空白的,签字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有这么多额外收费”。

按照监管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需取得备案登记证明,且助贷平台需对合作资金方的资质及利率合规性进行审核。但上海醉梦作为“芸豆花”的运营主体,既无金融牌照,也未取得网贷中介备案资质,却能长期开展助贷业务,甚至引导银行资金流入违规领域,反映出穿透式监管在执行中的不足。

如今,“芸豆花”的高息乱象仍在持续,用户的投诉与媒体的曝光,并未让这款换壳后的违规APP停下运营的脚步。这场围绕“马甲蜕变”的灰色游戏,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挑战着网贷行业的监管底线。如何堵住助贷业务中的资金管控漏洞、斩断违规平台的换壳链条,仍是监管部门与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