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不再遥远!俞山旅美绘画艺术回乡展在福州开幕,引发文化共鸣
2025年8月26日上午,“山海遥望,心归故里——俞山旅美绘画艺术回乡展”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等共同主办,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清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并得到多家艺术机构与公益组织的支持。集中呈现了俞山先生数十年来融汇东西的艺术探索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俞山旅美绘画艺术回乡展开幕式现场,俞山致辞。黄坚 摄
展览现场嘉宾云集、气氛热烈,众多艺术爱好者、文化界人士及市民观众早早到场,共同见证这位跨越中西的艺术游子时隔多年后的深情“归航”。
现场气氛热烈,乡情洋溢
上午10时30分,开幕式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一层大厅举行。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福清市文体旅游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并致辞。俞山先生多年好友、同学、艺术同行以及从香港、厦门、漳州等地专程赶来的亲友团齐聚一堂,现场掌声不断,气氛温馨而隆重。
展览现场。黄坚 摄
俞山本人着一身淡蓝色格子衬衫,言语平和而充满感染力。他在致辞中几度哽咽,坦言:“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展出这些画,是我几十年艺术生涯中最动情的时刻。”
展览现场。黄坚 摄
不少观众在他的“闽水长流”系列前驻足良久,画面中熟悉的闽江光影、武夷茶山、三坊七巷烟火,唤起了深深的文化共鸣。
融贯东西的“视觉诗人”
俞山,福建福清人,1980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校,198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研究生,1986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美,1989年取得波士顿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他是美国壁画家协会资深会员、水彩画协会荣誉会员,更是少数几位为史密森尼学会旗下博物馆创作大型壁画的亚裔艺术家。
画家俞山。黄坚 摄
他的艺术扎根福建、淬炼于上海、成熟于波士顿,形成了一套融合西方油画表现力与东方写意精神的独特语言。
俞山作品。黄坚 摄
美国《艺术家》杂志称其为“跨越文化的视觉诗人”,他的壁画被美国多家博物馆收藏,油画《美国原住民》被印第安纳州博物馆永久收藏,水彩与油画作品亦被哈佛医学院、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等机构珍藏。
三大系列,一部心灵史诗
本次展览展出俞山五十余幅代表作,分为“异域行吟”“闽水长流”“神州纵览”三大系列:
“异域行吟”——以明快色彩捕捉欧美风光,却在笔触间流露东方静观之美;
俞山作品。黄坚 摄
“闽水长流”——倾注最深乡愁,闽江、武夷、老街巷陌,皆以近乎温柔的笔触还原;
俞山作品。黄坚 摄
“神州纵览”——则以壁画家的大气象绘就三山五岳、漓江烟雨,展现了对华夏山河的宏大礼赞。
俞山作品。黄坚 摄
在边界之间自在行走
俞山的艺术不仅是对景写生,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与哲学的追问。他的画面中,西方油彩的浓郁与中国水墨的空灵并不冲突,而是如山海遥望、彼此成就。他用西画媒介讲述东方故事,让文化差异成为情感共鸣的桥梁而非隔阂。
俞山作品。黄坚 摄
正如他在开幕式上所说:“画笔是我连接故土的纽带。”他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在全球视野中找回本土精神,在跨文化语境中确认自身根源。
通过东方诗意重构西方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俞山并未停留在“乡愁”的情绪表面,而是通过“东方诗意重构西方风景”的创作理念,实现了东西美学的深度融合。他的“异域行吟”系列虽取材欧美,却透出东方文人画的静观与内省;而“神州纵览”中对中国山河的表现,又因西方光影技巧的运用而更具呼吸感和现代性。这种“双向重构”的能力,使他的艺术跳出了简单的文化对比,进入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学 synthesis(综合)。
展览现场。黄坚 摄
评论认为,俞山的艺术实践提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绘画,不应是对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也不是对西方技法的表面模仿,而应是在深入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精神层面的对话与再生。他的“新写实主义”探索,尤其是近年对油画与水彩新范式的开拓,为中国绘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重要参照。
未来,俞山表示将继续推进“新写实主义”油画语言的探索,并尝试将数字媒介与传统绘画结合,进一步打破艺术边界。他也将继续在中美两地教学、创作,担任文化使者的角色,让更多西方观众透过他的画作,看见一个兼具灵秀与气魄的中国。
俞山以画笔为舟、以色彩为言,完成了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归乡之旅。正如展览前言所写:“愿艺术照亮归途,愿山海不再遥远。”这不仅是一场画展,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归属与艺术初心的深刻对话。(记者 黄坚 福建福州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