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墨一菩提——叶向群诗词精选(之二组诗)

瀚海墨韵 转载

2025-08-25 16:40

 【艺术家简介】
      叶向群,字:见贤、敬贤,号:东山庶人、大同山人,厦门同安人,文旅部与人力资源部职业资格认证高级书法家。
      自幼受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爱好,后来跟随田英章老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楷书的技法与章法。又根据本人的学书经验,深入研究总结了前人的书写与创作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书写与创作风格。
     现任厦门雅观阁书艺社社长,上海飞鸿公益文化促进中心副主任。
     受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艺术传承》栏目组的邀请,为栏目特约访谈书法家,被授予《艺术名家、艺术传承》称号,并授权《中国艺术名家书画工作室》
【诗词作品欣赏】

《东海亮剑,赞-福建舰》

万里长波连碧空,

齐雲巨舰亮利锋。

今朝小试斩妖剑,

来日除魔东海中。

《凉山怀古》

皇叔驾鹤蜀国艰,

孟获南中起事端。

汉相慈心施妙计,

七擒七纵美名传。

《品茗咏桂花》

俗称十月小阳春,

丹桂花开香醉人。

树下品茗赏美景,

闲来阅古书平生。

《初夏台城怀古》

(古风)

昔日六朝宫禁地,

如今百姓娱乐场。

杨柳依依遊人醉,

柏树青青花草香。

俊男靓女来相会,

黄发垂髫乐徜徉。

古代诗人挥妙笔,

十里长堤把名扬。

《秦淮河怀古》

六朝如梦三百年,

数代更迭一瞬间。

玉树后庭奢侈尽。

唯留前鉴警鐘篇。

《朝辞玄武湖》

朝辞玄武出江宁,

电掣风驰到北京。

一路秋光无限好,

沿途美景入荧屏。

《锺山秋兴二首》

(之一)

木樨花开八月中,

鍾山遍野醉金风。

人间亦有江南桂,

半夜幽香飘碧空。

(之二)

玉露金风鸟啁喳,

悠闲散步赏山花。

心随雁阵高飞去,

洗却尘埃气自华。

《台城十里堤》

遊人如织水涟漪,

逐梦金陵客鹊啼。

有趣还是台城柳,

迎风依旧曼长堤。

《遊台城》

六朝古迹尚书台,

十里长堤柳并排。

昔日烟雲化水去,

今朝瑞霭伴风来。

《秋遊杭州满觉陇》

杭城美景满觉陇,

毓秀山川木樨葱。

白鹤峰前石屋洞,

恍然误闯入蟾宫。

《秋日遊惠山》

二泉映月令人痴,

百鸟归巢争柳枝。

湖面依然清似镜,

惠山秋色美如诗。

《秋日遊蓬莱》

曾闻海上有仙宫,

未睹真容难苟同。

今日登临蓬莱岛,

方觉已到琼阁中。

《秋日登崂山望琴岛》

登临鳌山望琴城,

道观巍峨岩嶙嶒。

琼树瑶林白鹤舞,

奇峰峻岭紫烟升。

蒸蒸彩雲映天地,

袅袅梵音伴涛声。

雕像永存斯人逝,

留给後世颂坚贞。

名家评论:

新文人视角下古典诗词的当代灵魂嵌入

——记著名诗人叶向群

在当代华夏文明谱系中,古典诗词曾一度被视作博物馆中的艺术遗产,其严整的形式与格律,仿佛与迅捷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能够真正驾驭其神韵的诗人也日益罕见。然而,著名诗人叶向群的创作,却为这一古老文体注入了鲜活的当代生命力——他以笔为桥,联通古今,让古典诗词挣脱时间的桎梏,在当下焕发光彩、生生不息。

叶向群先生的诗词创作展现出深厚的古典功底与严谨的艺术态度。无论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他皆能娴熟驾驭平仄对仗,用典精当而不晦涩,意境深远而脉络清晰。如《淝水怀古·赞谢安石》中运筹帷幄布奇阵,以少胜多留英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历史风云的壮阔图景;《桃花潭畔怀李白》中驾鹤诗仙云游去,何时有兴再回来?则以含蓄笔触抒发对先贤的追慕之情。这些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盈,既承袭了唐宋以来的诗学精髓,又不失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体现出一位当代文人对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与再创造能力。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在严格遵循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又极富创新性地将时代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个人思想融为一体,展现出新文人特有的文化自觉与艺术担当。因此叶向群先生创作古典诗词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情回应,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思想的深度嵌合。

纵观叶向群先生作诗词,感觉他并未将古典诗词局限于山水田园或怀古伤今的传统题材,而是大胆拓展其表现疆域,赋予更鲜明的当代主题,如笔下的《老挝万象见闻》《老挝万荣风光》展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交往,将高铁穿山、经贸繁荣等现代元素自然融入古典诗境;《凌空亮剑——赞歼16》《威震四海——赞辽宁舰》等作品则以激昂笔调讴歌中国国防科技成就,使碧落轰鸣震宇寰、驰骋五洲护主权成为新时代民族自信的诗意表达。同时,在《置身巴松措有感》《昆明圆通寺》等寺院诗中,他借禅意抒写心随明月超物外、褪尽浮华消俗念的精神追求,暗合现代人对心灵安顿与价值回归的深切渴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价值观的诗意对话。

叶向群先生以时代文人的担当,在作品中贯穿着对中华精神的敬意,无论是缅怀古田会议的革命星火,还是追思彝海结盟的民族情谊,抑或赞颂谢安、戚继光等历史人物的家国大义,都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认同,恪守经典并且在精神内核上高扬爱国主义、和平发展、文明互鉴等时代主题,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的有效桥梁。这种创作实践正是新文人精神的生动体现,不再只是书斋中的吟咏,而是成为观照现实、激荡心灵、沟通世界的媒介时,其真正的生命力才得以彰显,既有学养根基又有现实关怀;更能重新引领当代诗词文化的审美品位,佳句成章,吐故纳新,诗词咏怀,可以言志!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史峰 

2025年8月25日书于览艺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