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半年少卖4亿面包:研发投入砍3成,大本营东北营收失陷
曾经的“面包大王”桃李面包,如今似乎陷入了泥沼。2025年上半年,桃李面包营收和净利润双降,业绩表现远不如人意,不禁让人对这个昔日的烘焙明星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疑虑。
根据桃李面包2025年半年报数据,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6.11亿元,同比下降13.55%;归母净利润为2.04亿元,同比下降29.7%;扣非净利润则为1.94亿元,同比下降30.03% 。拉长时间线来看,桃李面包的营收增速放缓趋势愈发明显,2021 - 2024年,营收同比变动分别为6.24%、5.54%、1.08%、 - 9.93%;归母净利润更是持续下滑长达四年之久,从2021年的7.63亿元,一路降至2024年的5.22亿元。
桃李面包业绩下滑,面包及糕点这一主营业务的表现堪称“重灾区”。今年上半年,该品类实现营收25.8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9.85亿元相比,足足减少了4亿元。2024年,面包及糕点品类的营收同样表现不佳,同比下降9.58%至59.06亿元。与此同时,生产量和销售量双双缩减,库存数量却逆势增加19.42%,达到85.60万公斤。毛利率方面,上半年也同比下滑了4.87%,降至22.98%。
深究面包品类业绩下滑的原因,消费者习惯的改变首当其冲。当下,消费市场整体复苏乏力,消费者在非必需食品的支出上变得更加谨慎。面包作为日常零食或早餐的替代选择,需求弹性在经济波动中被进一步压缩。再加上健康饮食观念日益普及,消费者纷纷转向低糖、低脂或无添加产品,桃李面包传统的高糖、高油短保面包产品线,未能及时顺应这一健康化转型的浪潮,导致大量客群流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桃李面包产品创新乏力、结构单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桃李面包在2025年上半年接连推出芝士肉松蛋糕、碱水面包丁等新品,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些新品似乎未能激起太大的水花。更值得关注的是,桃李面包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吝啬。2024年,研发费用仅为2296.84万元,同比减少31.8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至0.38%;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进一步减少至1066.05万元,同比减少30.81%,仅占总营收额的0.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竞争对手在研发创新上不惜重金,不断推出迎合市场潮流的新产品,桃李面包在这场研发竞赛中已然掉队。
除了产品端的困境,桃李面包在线下传统经销渠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公司早期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北方地区的迅猛扩张。然而,随着全国化战略推进以及商超渠道的深刻变革,桃李面包在渠道拓展上遭遇了重重阻碍。
从渠道销售模式来看,线下渠道主要分为直营和经销。大型连锁商超、中心城市的中小超市、社会店渠道采用直营模式;外埠市场的便利店、县乡商店、小卖部则通过经销商分销。但如今,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社区团购的即时性优势,以及商超客流量的持续下滑,都极大地削弱了桃李面包在线下渠道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桃李面包全国市场总经销商数量为971家,虽然同比增加119家,但也同比减少128家。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作为经销商数量最多、营收最高的区域市场,营收规模均较去年同期下滑了约1亿元。其中,作为“大本营”的东北地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44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11.51亿元;华东地区从2024年上半年的9.89亿元降至8.45亿元;华北地区从6.97亿元降至5.94亿元 。
面对业绩的持续下滑和渠道困局,桃李面包并非无动于衷。公司一方面持续开发线上专属产品,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提升品牌价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线下与线上渠道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大力加码社区化与即时配送。此外,桃李面包还宣布向上海桃李、泉州桃李、浙江桃李分别增资2.6亿元、2.1亿元、2亿元,共计6.7亿元,期望借此推进子公司业务发展,扩大业务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真正带领桃李面包走出困境,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线上渠道的竞争同样异常激烈,桃李面包想要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新零售模式的探索和即时配送的加码,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增资扩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生产规模,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产品创新和渠道销售的问题,产能过剩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曾经凭借短保面包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桃李面包,如今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是能成功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业绩反转,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不仅是桃李面包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