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光影:见证三只眼传媒的辉煌蜕变【“我与三只眼传媒这十年”征文】
白国荣/北京
岁月如歌,长河留影。《三只眼传媒》,这方由光影与文字交织的园地,十年扎根,不止于敏锐捕捉生活的每一帧,更在于以心为笔、以情为墨,将故事娓娓道来,让传媒之力化为照亮日常的点点星火。在张广瑞主编的引领下,编委会同仁们笔耕不辍,4500余篇精选佳作如繁星闪耀,共同铸就了平台今日的厚重与华彩。
我与这片沃土结缘于2024年初春。2月22日,携拙作《送粮》怯怯叩门。何其有幸,遇见了张广瑞主编与赵朝凯、任浩民、张门环、尤生荣诸位副主编的殷切目光。在他们的鼎力扶持下,14篇文字得以破土,沐浴阳光。其中,《中条山的狼》一文,经张广瑞主编精心雕琢——标题与内核的巧妙重塑,竟化作一道引力,吸引9500余名读者驻足。张主编常道“看文先看题”,这凝聚智慧的箴言,如同叩响读者心门的密钥,其真意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回望来时路,每一步都浸润着前辈、师长的温情。追忆知青岁月的《忆晋南插队,感岁月长歌》,赵朝凯老师以匠人之心反复打磨建议,使那段被时光尘封的往昔,重新在文字中鲜亮流动,引发200余次的深情转发。而《陪着妈妈上北京》《白涛的故事:不惑之年追新梦》的顺利面世,更是饱含了尤生荣老师、任浩民老师细致入微的指点,每一处修订都化作润物的春雨。
平台繁盛的背后,是一群默默耕耘的身影。编委会诸位老师笔端常青,构筑起这方精神殿堂。方林海老师的故事尤为动人,他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命运的桎梏,在字里行间注入不屈的力量。更令人感佩的是他胸怀赤诚,常在文友的篇章间留下恳切评语,那份对文字的挚爱与对同道的热忱,如同暖阳,照亮群内每一位同行者的心路,赢得由衷的敬意与赞誉。
平台前行的足迹,亦是理念碰撞的印记。一次,关于文章导向与平台发展的热烈讨论中,张广瑞老师用心整理了近年102篇广受欢迎的作品。数据如河,静静述说着阅读的故事:
阅读量逾5万次者: 闫葆真老师《垣曲,我的天堂,我的家》,如磁石般吸引5.2万个目光,转发13次;阅读量过万者:2万+的连天4响,1万至2万间的璀璨明珠8篇;
中坚梯队: 9千至1万者4篇,8千至9千者2篇,7千至8千者3篇,6千至7千者9篇,5千至6千者11篇;
广泛基础: 4千至5千者达35篇,3千至4千者亦有24篇。
其中,王江婷老师《十位军嫂游绛北》虽阅读7925次,徐久森老师《小人物与大藏经的因缘际会》阅读6257次,但后者惊人的416次转发,犹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深邃的涟漪,引人深思传播之道的玄妙。
《三只眼传媒》群里的文友们都知道,这些年来,张广瑞主编有种思想: 大凡作者来稿,阅读量上不了千,就对不起作者的辛苦创作和对平台及自己的信任。因此,他和编委会团队对每篇来稿都细心修改、精心编辑、耐心推广、苦心转发,十年如一日,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常人真的难以想象,每篇作品的阅读、点赞、留言、分享、推荐量就是最好的说明。
思想的火花于此碰撞生辉:赵朝凯老师以其编辑慧眼,再次点题“题好半篇文”的要义;尤生荣、任浩民、张门环、支云云诸位老师则结合创作甘苦,分享了标题拟定的独特心法;王钰老师畅谈写作体悟,强调标题是连通人心的虹桥;金峰老师更以敏锐洞察指出平台作品的“岁月留痕”特质,其受众主要为同历风华的50、60、70乃至80后,并建言开拓更广袤的文学疆域,让更多灵魂得以栖息。这真知灼见,为平台的未来星河点亮了新的航标。
十年光影流转,《三只眼传媒》已从一株新苗,长成枝繁叶茂的林园。那4500余篇文字,不仅是时光刻度的累积,更是无数热爱者用信念与执着点燃的精神灯塔,在岁月的长夜里恒久守望。而我,自《送粮》起步,在师长春风化雨的润泽下渐渐参悟:文字抵达人心的密码,从来不是机巧,而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赤诚。这里,远不只是文字的展台,它更像一片星汉璀璨的原野——思想在此碰撞,星火迸溅;心灵在此共鸣,涟漪相拥。从晋南的黄土情深到军嫂的铿锵足迹,从一代人的集体回眸到对更远方风景的深情眺望,每一篇,都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隔空相认的凭据,都是一次心手相连的精神同行。
未来的笔耕路上,我愿与所有“三只眼”的星辰并肩而行。怀揣这十年淬炼的敏锐与滚烫的热忱,让故事穿透时光的层层帷幔,让每一次执笔的蜕变,都成为一道温暖尘世、烛照心灵的风景。光影继续,传奇不息。
来源:三只眼传媒
编辑:卢开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