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展国威•文化铸灵魂——本期特别推荐人物陈法信
陈法信,字泰竹,号墨荣堂主,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注册高级书法教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清华美院研修生。现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央媒文化组委会艺术委员、央广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中国艺协清美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博物馆书画院特聘副院长,《中国文化人物》特约艺术家代表,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编委。
陈法信老师先后被载入大型人物工具书《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家》辞典和《中国历代书法家选集》;2010年被评为最具艺术市场投资人物之一;2015年被中企报盟评为"百位优秀人民书画家”;2022年6月被央视《华夏儿女》栏目组授予"《华夏儿女》一一优秀艺术传承之星":2022年7月被《中国文化人物》节目特邀为艺术家代表,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展播。
陈老师至小酷爱书法,多年来不离不弃,不仅潜心研究名家名帖,包括时人佳作,汲取精华,熔古铸今,在继承和创新中,笔耕不辍、临池不断,而且还多次外出参加国内各类顶级的书法理论研修和技能训练,如清华大学当代书法名家导师高研班、中书协书培中心行草班、隶书班、《王厚祥大草班》、《北兰亭&墨池大草面授班》等,先后受教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周剑初、梅墨生、郭石夫、贾平西、张江舟等二十余位书画名家。书法水平获得很大提升,也取得较大成绩,其作品先后应邀在新加坡、法国(卢浮宫)、泰国等多国展出。并且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大型书画展览,如“笔墨清美——资深书法家走进东北书法联展”、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一带一路辉煌中国大型书画展"、"2017秋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篆刻展";江苏省文联举办的"书法美术摄影展”等等,并屡次获奖:如获《书法导报》社举办的“二程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在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展中获优秀奖;2018年获江苏省文联举办的书法摄影展优秀奖;入展江苏省书法篆刻展,入展2012年“海峡杯”全国书画作品展等等。作品曾连续三年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展播;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受网友欢迎的书画作品。中国邮政、国际集邮网每年收录其作品出版象征着国家名片的《中国邮册》。
作品还先后入编《中国书画家大百科》、《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书法家》、《名家名作》、《书法报》、《人民美术报》、《苏富比画报》、《领导科学报》、《中国企业报》、《中国书画家报》等30余种书刊。先后与沈鹏、张海出版过书法合集;与黄永玉、杨晓阳、欧阳中石出版过书画合集;2021年6月与孙晓云主席出版《中国影响力人物》书法合集。硬笔书法入选二届国展、全国首届册页展等。另外,在绘画与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
陈老师在精心研习和创作书画作品的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经常深入部队、学校、社区慰问,捐赠书法作品,展示书法魅力;并参与爱心捐赠活动,为残疾人事业和大学生就业项目助力;他还亲自编写教材数套,录制课程视频近百节,为大中小学生讲授书法知识已逾十三年之久,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陈老师不仅在书画艺术上有所成就,而且在经济管理工作领域也卓越有成效,先后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编写企业管理教材十万余字。2007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2007管理理论创新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8月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科学家论坛;2008年出席在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首届管理科学大会”,并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百位杰出管理创新人物”称号;2009年7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专家勋章。
跨界者的笔墨修行:陈法信书法艺术中的管理思维与美学重构
在当代书法艺术界,陈法信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拥有高级经济师职称、曾是企业管理者的书法家,以其跨界背景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在传统书法领域开辟出一条别样的艺术路径。从江苏盐城走出的他,将管理学中的系统思维与艺术创作中的感性表达熔于一炉,创造出兼具理性结构与情感张力的书法语言。陈法信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关于跨界融合、理性与感性对话的生动案例,他的笔墨实践不仅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维度,更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陈法信的艺术启蒙始于童年对书法的天然亲近。与许多书法家不同,他的早期艺术熏陶并非来自严格的师徒传承或学院训练,而是源于一种自发的、近乎本能的兴趣驱动。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启蒙,使他的书法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自主探索色彩。在缺乏系统指导的初期阶段,他通过对名家字帖的广泛临摹和自我揣摩,逐渐建立起对书法艺术的直观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陈法信在青少年时期并未选择艺术专业道路,而是接受了常规的学历教育并进入企业管理领域。这一看似与艺术背道而驰的人生选择,恰恰为他日后的艺术突破埋下了伏笔——管理学训练赋予他的系统性思维和战略眼光,后来成为其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认知框架。
陈法信书法艺术的关键转折发生在新世纪初期。随着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成熟,他开始有意识地回归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他对书法学习的"项目管理"式规划。与一般书法爱好者不同,他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规划自己的艺术进阶之路:先后参加清华大学当代书法名家导师高研班、中书协书培中心行草班、隶书班等专业培训,系统接受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等二十余位书画名家的指导。这种高强度、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书法爱好者到专业创作者的转变。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够将管理实践中的资源整合能力转化为艺术学习中的多元吸收策略,打破门派之见,博采众家之长。2009年至2012年间,他先后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硬笔书法艺术提名奖"、入选江苏省第八届新人书法篆刻展、加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标志着其书法艺术得到专业认可。
陈法信艺术风格的成熟呈现出鲜明的跨界融合特征。观其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理性结构与感性表达的有机统一。他的楷书结体严谨而不失灵动,行草书奔放中见法度,这种艺术效果源于他将管理思维与艺术直觉的创造性结合。在笔法上,他注重"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强调创作前的整体布局;在章法上,他善于运用对比与平衡的原则,使作品形成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在墨法上,他追求变化中的统一,体现出对"度"的精准把握。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传统书法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2012年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展出,2018年赴泰国参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表明其艺术已经获得国际视野的关注与认可。
从知识结构来看,陈法信的书法实践具有明显的"学者型艺术家"特点。他不仅精于创作,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的梳理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独立编写的《硬笔楷书教程》《硬笔行书教材》《幼儿习字教材》等系列教材,体现了他将管理学的标准化思维应用于艺术教育的创新尝试;录制的99节《网上课堂》行楷书视频,则显示了他对知识传播效率的重视。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艺术路径,打破了创作者与教育者的传统分野,形成了"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将企业管理中的流程控制理念引入书法教学,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习字模板和训练方法,为书法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陈法信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解读。在其笔墨世界中,至少可以辨识出三重文化向度:一是对传统书法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二是对现代视觉经验的吸收与转化,三是对跨界思维的艺术表达。以行草书为例,他在保持传统笔法精髓的同时,大胆强化空间构成和节奏变化,使作品产生类似现代抽象艺术的视觉效果;而其楷书创作则在严谨的法度中融入行书笔意,体现出对"静中有动"这一传统美学命题的当代诠释。这种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保守的传统派,也有别于激进的现代派,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间路线——在尊重书法本质规定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其表现边界的拓展可能。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陈法信的艺术实践对当代书法发展具有多重启示价值。首先,他证明了跨界知识结构对艺术创新的积极意义——管理学思维不仅没有削弱其艺术感受力,反而为创作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和表达维度。其次,他的成功打破了"专业/业余"的二元对立,表明艺术成就的关键不在于身份标签,而在于创作本身的质量和深度。再次,他的教学实践展示了一条传统艺术现代传承的有效路径——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书法教育的效率和普及度。这些启示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艺术门类而言,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层面,陈法信也树立了值得关注的范例。他积极参与部队、学校、社区的书法公益活动,为残疾人事业和大学生就业项目捐赠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这种"艺术回馈社会"的实践理念,与其管理学背景中的"企业公民"意识一脉相承,展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应有的文化使命感。从人民大会堂的科学家论坛到政协礼堂的管理科学大会,从企业管理者到书法教育家,陈法信在不同社会角色间的自如转换,不仅丰富了个人生命体验,也为艺术如何介入社会提供了多元可能性。
笔墨当随时代,而时代需要陈法信这样的跨界探索者。在艺术门类日益细分、专业壁垒不断强化的今天,他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当管理学遇见书法,当理性思维碰撞感性表达,产生的不仅是新颖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新发现。陈法信的笔墨修行远未结束,正如他在一幅行书作品中所写:"艺无止境"。这位跨界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将继续为我们观察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生动的参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