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润天山月 中原情暖哈密城——郑州援疆干部倾情奉献边疆建设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一群郑州儿女跨越2500公里,用三年时光在哈密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援疆篇章。
2023年2月,一架从郑州起航的班机降落在哈密机场,郑州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团队踏上了这片辽阔土地。
44岁的援疆教师乔志刚望着父亲曾经守卫过的这片土地,泪眼模糊,暗自发誓:“要在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奉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带去的不只是先进理念和技术,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中原情深。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郑州到哈密,从黄河到天山,援疆干部们用真情和实干,在天山脚下书写了新时代的援疆篇章。
响应号召与精神传承
2023年年初,郑州市征集第十一批教育援疆干部,乔志刚坚定地在申请书上写下名字,“决定追寻父亲足迹,为新疆贡献一分力量”。
他不是唯一一个。郑州市自2011年启动实施教育援疆工作以来,已派出10批共计206名短期援疆支教教师,接收了423名新疆教师到郑州跟岗研修学习。
乔志刚的父亲乔纪录出生在豫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1968年,22岁的乔父一身戎装,远赴新疆戍边,一去就是5年。57年后,儿子踏着父亲的足迹,以援疆教师的身份重返这片土地,完成了两代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接力。
2023年清明节,在西路军进疆纪念馆祭奠英烈的活动上,作为河南人的乔志刚,深深地凝望着高大威武的战士雕像,给参加活动的师生讲话时一度哽咽。
援疆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奉献,更是整个家庭的付出。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的历史老师吴战利在表达援疆意愿后,柔弱的妻子经过犹豫最终选择支持:“我要不让你去,圆不了你的教育梦想,你会深深遗憾,也显得我认知水平低,你去吧,家里有我!”
简单几句话,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牵挂与坚守。一位柔弱女子用坚定的态度诠释了“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物理实验室里总飘着一股松香与电线的味道,那是来自郑州市第九十四中学的援疆物理教师徐建伟带着徒弟们自制教具时发出的。
2024年9月结对刚入职一年的物理老师祖合热阿依和青年教师麦尔耶姆古丽。第一次听她们的课,徐老师发现屏幕上的实验视频取代了真实操作,便立下硬规矩:“能动手就不演示,缺器材就自己制。”
看着徒弟们成长,从教33年的徐建伟很开心地说:“这些年轻老师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大,亲手制作教具不仅能点亮物理课堂,更能点燃边疆教育的希望之火。”
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是河南省全额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1.4亿元,占地约133亩。2019年投入使用后,这所学校成为哈密市最大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
如今,该校有2800多名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的学生就读。2020年,学校承办自治区区内初中班(内初班),每届约200名学生,现有哈密和吐鲁番两市的学生近600人。
高中录取率从2022年的41%上升到2025年的76%,基本实现翻倍增长,三届内初班高中录取率均达100%。
学校的招生有效缓解了哈密市西部片区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实现了适龄儿童由“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重大转变。
薪火相传与累累硕果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教育援疆的重要目标。在豫哈实验学校,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结为师徒,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授。
来自郑东新区白沙中学的语文教师张全羽有着30多年教龄,进疆就主动承担起两个师傅的角色,一个是班级管理,一个是语文教学。他把自己的班级日志拿给老师看,从晨读秩序到课间安全,连如何用幽默化解小摩擦都细细叮嘱。
九年级5班学生麦合迪娅家住吐鲁番托克逊县,距离学校500多公里。由于距离较远,麦合迪娅每学期结束才能回家,平时都是住校。
“学校的老师好,还配备了高标准实验室、专业化体育馆和干净整洁的宿舍,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很舒心。”麦合迪娅说。2023—2024年度“全国优秀考古(历史)社”评选活动中,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丝路明珠考古社”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上榜的考古社团。
郑州援疆教师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助力哈密教育事业发展。豫哈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接触到的文化也更加多元。
正如校长吾其空·卡得尔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既要了解新疆,又能走向世界。”
人才输送中培育发展新动能
教育援疆只是郑州全方位支援哈密的一个缩影。
2023年以来,河南援疆郑州工作队投入援疆资金2.96亿元,建成豫哈第三实验学校、第八中学初中部、西区幼儿园等多个教学场所,豫哈第四实验学校现已封顶。
在医疗卫生方面,工作队完成了伊州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附属设施建设及设备配备安装,压茬推进住院楼和附属用房提升改造项目。郑州慈善总会“残康行”医疗援疆项目为伊州区100名符合帮扶条件的小儿脑瘫、小儿麻痹及后天四肢畸形患者免费进行手术救治。
民生改善方面,工作队交付了总投资6000万元的再就业示范园区一期;分批实施完成绿色公交能力提升项目,70台宇通纯电动公交车集中交付,哈密市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提高至55%。
2023年,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协调整合全省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哈密教师队伍现状,统筹调配优秀管理人才、师资队伍以团队形式在哈密市各学校开展教育援疆工作,推动和支持了哈密基础教育一线教学和学校管理发展。
郑州市委对援疆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部门严格按照标准选好管好援疆干部人才,并在生活待遇、子女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援疆干部无后顾之忧。
如今走在哈密街头,郑州宇通纯电动公交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成为流动的风景线。
郑州“哈密号”地铁由原来的3条线路共6趟列车拓展为2024年4月后的6条线路共29趟列车,日均覆盖人群90万人次左右,累计客流量超过1.8亿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地同心共进的生动写照,是产业协作中锻造的发展新引擎,是人才输送中培育的发展新动能,是文化交融中续写的发展新篇章。
郑报全媒体记者 袁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