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说说登封名吃

正观登封 原创

2025-08-22 08:52

说登封,天下的人知道的不多;说少林寺,天下可谓无人不晓,少林寺就在登封境内。登封是一个县级市,也是很有历史年代感的县。立县于公元前110年,叫崇高邑。公元605年隋朝将崇高县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封禅嵩山,将嵩山封为中岳后,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将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将登封东南15公里左右的阳城县改为告成县,后二县合并,通称为登封县。聚坛祭土地神叫“封”,聚坛祭天神叫“禅”。

伏牛山入登封分为南北两支,北边的一列主要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南边的一列为马岭山、箕山、小熊山、大熊山,中间基本为“颍河川”,“两山夹一川”即为登封的基本地貌特征。登封虽是深山区,但屏临十三朝古都洛阳和八朝古都开封,古代的皇帝、王公大臣、文人墨客等造访登封者比比皆是。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人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旅游”。“旅游”有六个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第一要素就是吃。吃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登封的“吃”既有京都品味,可登大雅之堂;又有山区特点,别具地方特色。我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现就登封的名吃,略述于后。

牛舌头锅盔

牛舌头锅盔是一种面食,产地在登封西端的颍阳镇,形状象牛舌头。传说古时颍阳北山有一头青牛成了精,经常祸害百姓,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神游到此,为民除了这一害。临别时吕洞宾说,今后再有青牛成精害人,你们可“蒸炕”一种类似牛舌头形状的锅盔馍挂在门口,它一看到就会被吓跑了。自此,“牛舌头锅盔”馍在颍阳民间留传开来。

它的制作工艺大概为,温水兑碱和麦面,发酵,然后兑相关的调味香料,揉擀成牛舌头形状,贴到大铁锅的内壁上,锅里放少许清水,加火“蒸炕”二十多分钟,即可出锅。出锅的锅盔一面焦黄酥脆,一面松软奇香,锅盔的夹心又软、又筋道、又咸香耐嚼。每个重300克左右,现在的价格为每个二元钱。

西乡芥片

登封的西乡是一个地域概念,从登封城向西南方向走,经大金店街,过毕家村的西河大桥,开始上岭,这个岭叫郑家岭,上到郑家岭顶以西,即为登封的西乡。包括石道乡,君召乡和颍阳镇。解放初期以前,今天伊川县的江左乡、吕店乡也隶属登封,那时这两个乡也涵盖在登封西乡范围之内。

西乡和登封的中部、东部乡镇有水土和气候方面的稍微差异,人们说话的口音也稍有不同,风俗也略有不同。西乡海拔位置高,肥沃的土地不多。每年正月份,郑家岭以东的雪都化完了,岭西还是片片残雪;西乡人说话口音重,人们说“艮”得很;再如东乡人办白事都是上午入地,而西乡人办白事埋人都是吃了晌午饭才开始。特殊的地理小气候,使得西乡人种的芥疙瘩,弄的芥片别有一番味道,西乡芥片亦如西乡人的个性“汆”得很。

阳历十月末,芥疙瘩成熟了。把芥疙瘩洗净切成不规则的雪白小圆片,滚水下锅不能超过五秒钟,“焯”后即用爪篱捞出放在盆里,用布盖严实。吃时用盐、少量的醋,小磨香油凉拌即可,最好用白醋拌,那样颜色更好看。天越冷,“焯”的芥片越脆越”汆”越好吃。阴历十月到来年的正月是芥片最好吃的时段。春节期间,西乡人家的酒席上,谁家都会摆上一盘芥片的,芥片就酒可是西乡酒席上的绝配。现在登封城盛行芥丝,但我总感觉不如我们西乡的芥片味道好,因我是登封西乡人,这里边也许有“乡愁”和乡情吧。近几年春节,颍阳镇“颍军水席园”所做的芥片,我是百吃不厌的。

石道牛肉

石道是一个乡的名称,位于淮河最大的支流颍河之源。石道乡回族群众较多,回族人到石道定居也就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中,石道的回族人把牛肉做到了极致。登封城凡卖牛肉的,沒有不打石道品牌的。近些年石道牛肉己远销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可谓名播九州。仅石道一个乡,年销售牛肉约在六十万斤。

石道牛肉的品种有五香牛肉,麻辣牛肉,酱牛肉,包裹牛肉,卤牛大筋,生炒牛肉,炒牛舌,烧牛肉,烧牛尾,烧牛冲,牛大骨头,凉拌牛百叶,炒牛肚,炒肚肺,凉拌牛肝,也有白水煮热牛肉蘸汁吃等。

石道牛肉整体都是品牌,但石道街马文祥做的牛肉,杨希道做的牛肉,可谓品牌中的品牌,可惜这两个人均已下世多年了。现在石道街卢志伟做的牛肉,隐士沟村史遂上做的“史老二牛肉”,西窑村的铁记,孙记,闪记,丁记,以及大李湾村回族群众所做的牛肉都经得起市场和“吃客”们的考验。

芝麻盖烧饼

登封的芝麻盖烧饼,独具登封特色,与全国哪个地方的烧饼都不同。仅登封市区打登封烧饼的有数百家。登封人外出走亲访友,带些芝麻盖烧饼馈赠亲朋好友,也是很荣光体面的礼品。

传说登封的芝麻盖烧饼与民族英雄岳飞有关。公元1140年,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后(即今漯河市的郾城区),拜谒过登封中岳庙的中岳神。后来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消息传到登封后,百姓们义愤填膺,用各种形式诅咒秦桧,其中炕烧饼便是其一。

芝麻盖烧饼有二十多道工序,以孙江林师傅家的烧饼为例,大概为:头天晚上用凉水泡芝麻,泡到用手轻搓能搓掉芝麻壳为止;然后放脱壳的芝麻在石臼里轻“确”(方言,四声,“砸”字之意);将瓷面与发面一块儿和揉(瓷面要多,才筋道好吃),捏剂,擀片,兑各种调味香料,再用木印子将面团打成圆状形,蘸上芝麻,先在鏊子锅里烙;最后再将烙熟的饼放到火灶的道壁上炕。有芝麻的一面焦黄脆香,沒芝麻的一面筋道耐嚼,烧饼心软、嫩、香。人们痛恨秦桧,把他作小人看,于是用芝麻代表小人,也代表秦桧,把“他”烙了,“炕”焦了,方解心头之愤。

孙江林是“孙家烧饼”的第六代传人了,他已有六十多岁,他家的烧饼已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家的烧饼每个有四两多重,有芝麻盖的一面焦到会翘起馍皮,这样的工艺在登封烧饼行业少之又少。他家的烧饼一个才卖两块五毛钱。

现在的登封烧饼也有两面芝麻的,价格也不统一。也有登封人到郑州等外地炕烧饼的,但离开登封就炕不出登封的味道。烧饼夹包裹牛肉,烧饼夹鸡蛋,夹豆腐串,夹香肠,烧饼泡羊肉烩面等,可是登封人的美食哩。

外地朋友有人问我,登封烧饼放凉了啃不动,我教给他两个方法:一是上笼馏着吃;二是蘸凉开水后,放微波炉里烘烤后再吃。

登封烩面

登封烩面是外来品,从陕西传来,1976年登封城的西关人孙标开了登封第一家烩面馆。

登封烩面遍及城乡,以市区最盛,市区大小烩面馆约有二三百家,著名的如孙苟私家烩面,马遂林烩面,永兴烩面,刘涛烩面,凤凰烩面,福满楼的烩面等。

登封烩面的制作工艺大概为:鲜羊脊骨熬汤;优质面粉加鸡蛋和面,醒面,再和再醒二到三次,一般为25斤面加5个生鸡蛋;掐面剂,擀面片刷油,揉和,再擀开,约四五公分宽,十公分左右长,一剂面片约二两重;用八角,花椒等烹制调料汤;拉、分面片,下高汤锅滚煮;切熟羊肉或牛肉丁或片入碗,参海带丝或粉条,沏入少量调料汤;捞入煮熟的烩面片加高汤,面上洒葱花香菜,再滴上几滴小磨油,一碗筋道、鲜香的烩面就做成了。一碗登封烩面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一锅高汤。也有在一碗面中煮两个鹌鹑蛋的。

登封烩面的种类有汤烩面,炒烩面,酱炒烩面等;胃口好的人,夏季还要吃凉水拔烩面(即把煮熟的烩面在凉水中罩过,象吃捞面条那般的吃);还有胃口更好的,一年四季吃“皮带面”,他们说这如皮带那般的烩面,宽厚,筋道,有嚼头;登封烩面就量和肉的多少方面,又可分为小碗、大碗和优质烩面。

在外工作生活的登封游子,或外出旅游、出差的登封人,只要回到登封,一碗烩面再加芝麻盖烧饼,必是他们的第一顿美餐。

登封刀削面

山西可谓刀削面的故乡,但山西刀削面到了登封却被“发扬光大”了,做成了具有登封特色的刀削面。刀削面到登封也就三十年左右,不知不觉中成了登封人爱之不舍,常食不厌的佳肴。

登封刀削面的做法大概为:①用高筋白面粉,少量食盐,兑水和面后,醒面1个小时;用力揉和成六七斤重的面团。②用特制的刀具削面鱼儿,一条面鱼儿长约飞20公分,宽约两公分,厚约0.5公分;削入滚水锅中煮熟。③用四川产的豆瓣酱,用黑色酱和红色酱两种参和,加豆芽,大葱,生五花肉丝,蒜苗,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爆炒。④捞出滚锅里的面鱼儿,再与豆瓣酱等搅拌翻炒,一碗登封刀削面才算完成。

登封刀削面分大碗和小碗,小碗的要削约100下,大碗的要削约120下;小碗的面重约七八两,大碗的有1斤多;现在小碗的11元左右,大碗的12元左右。

据说四川某酱厂专门针对登封刀削面的味道,提供一种黑颜色的豆瓣酱。登封刀削面与山西刀削面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用特殊的豆瓣酱炒出来的,这也是登封刀削面不同于全国各地刀削面的一个特色。

登封市区的“登封第一面”“小昌削面馆”“高伟刀削面馆”“特味刀削面馆”“登封第一刀削面”等,都是登封刀削面行业的“王牌”。

大冶焖子

大冶镇可谓登封第一镇,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财政收入最高,商业繁华,人的思想活跃,很早就有“小香港”的美称。

大冶与两个历史名人有关,一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个是清代官至礼部尚书的景日昣。大冶原名为陶冶,以烧柴制陶器而名。唐文宗李昂主政年间,白居易任河南尹,曾到此,他发现当地盛产煤炭,且煤的发热量远大于柴,于是倡导烧煤制陶,使原有的制陶业大为兴盛,陶冶之名随改为今天的大冶了。景日昣又名景冬旸,著有《说嵩》,是最早考察并撰写嵩山史料较为全面的书。大冶焖子即与他有关。

景日昣幼时家贫,过年时买不起肉,她的母亲买了些骨头熬汤,骨头捞出后,她舍不得倒掉骨汤,就往骨头汤里输粉芡、粉条、肉末、调味的五料等,上笼蒸成“糕”团状,起名叫“焖子”。

大冶焖子筋道可口,香而不腻,可切块切条,凉拌吃,熬炒吃,也可烩着吃;蒜苗炒焖子,青、红辣椒炒焖子,大葱炒焖子都是上等的乡间名菜。

九龙潭的豆腐

九龙潭是一个风景区,在太室山山阴,峻极峰的东北侧。嵩山整个景区都缺水,唯独九龙潭的水长年不涸。清溪淙淙,下山落崖,欢欢快快,或飞奔直流,聚潭出涧,或婉延曲流,缠缠绵绵,从春流到冬,一年流不停。九龙潭景区的人说,要不是九龙潭的水好,九龙潭是出不了好豆腐的。

九龙潭的豆腐有好多年的历史了,单以我认识的老翟师傅说起,他今年84岁,磨豆腐已有64年。九龙潭景区磨豆腐的约有二十多家,家家都出好豆腐,没有谁家是“正宗”的说法。现在九龙潭每年卖出豆腐都在三万斤以上。

九龙潭的豆腐与别处豆腐至所以不同,主要是:①用本地的大黄豆作原材料;②用九龙潭特有的山泉水浸泡;③用老石磨磨浆;④用干柴烧铁锅煮浆;⑤用上次出浆时的浆水点豆腐;⑥用足够重量的石头压豆腐。

九龙潭的豆腐煮不烂,煎炒时不会酥,不会碎;颜色白里透黄;瓷实到称三五斤豆腐可用秤钩钩着志;豆腐特有的“腥涩”而又清香的味道非常浓,吃几块生豆腐,满嘴能香半天。

登封是一个开放的旅游城市,每年到登封的游客约有一千万人次,宾馆酒店多得是,高档次的大菜、硬菜、花样菜也多得是。除了上述名吃外,登封还有很多名吃,如牛肉汤,羊肉汤,胡辣汤,水煎包,烩羊肉,卤肉,卤面等,但这些名吃外县市也有很多,登封特色不鲜明。你若是怀着一颗平民百姓心态来登封,我还是推荐你,品品具有登封鲜明特色的百姓名吃。

作者:刘曙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