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不止于能臣,中牟“三异”让他在史书中自带热搜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王华 张晨 张丹
提起古代的能臣,你可能会想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今天要聊的这位,不仅政绩亮眼,还自带“热搜体质”——他就是鲁恭。
传说他任职中牟期间,这里竟出现了三件怪事。这“三异”奇闻,让他的名字在史书里自带光环。究竟是什么样的治理智慧,能让一方土地出现这般景象?这位被后世称道的人物,又藏着多少值得说道的故事?
鲁恭,字仲康,陕西省扶风县平陵(今兴平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卒于东汉安帝延平六年(公元112年)。其祖鲁匡,王莽时代被誉为“智囊”。其父于东汉光武帝建成初年官拜武陵太守,卒时恭仅十二岁,弟丕仅七岁。回原籍服丧,礼节孝行比成年人还强得多,乡里父老甚感奇异。
鲁恭十五岁时,与母及弟尽居太学(古代的大学)攻习鲁诗(汉初鲁人中公所传),绝问人间事。兄弟之举颇得称道,学士们纷纷归附。太尉赵憙惊叹鲁恭其人,常遣子给鲁恭送赠酒粮,以为周济,恭总是婉言谢辞。鲁恭怜惜弟弟年幼,想让他先功成业就,自己就多次托病不应郡令之邀,恭母强让其应召,万不得已才出任新等教授。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恭弟不举为方正,恭才始为郡吏太傅。不久,汉章帝刘煜召恭到宫殿白虎观与众讲经,得到太尉赵憙的举荐,任为中牟县令。这时鲁恭已45岁。
鲁恭到中牟县后,以道德风尚感化教育黎民,不重视刑罚之道。许伯等人争田,积怨很深,长期不得和解。恭亲自为之辩理曲直,以理服人,感而化之,使他们谦恭退让,争相自责,耕作时互让田边地界。亭长让侍从借别家的牛用,用后不还原主。原主诉讼于恭,恭召亭长调解,催促亭长还牛给原主,亭长迟迟不还。恭不胜自叹自责:“是我教化得不好啊!”立即解印辞官。下属众吏皆痛哭流涕,恳求鲁恭千万不要离开中牟。亭长听说后非常惭愧,不但赶快把牛归还原主,还情愿进狱受罚。恭则赦免问罪。从此,恭之高风甚得属官的敬服,百姓的爱戴。
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郡国发生蝗害,中牟临界几县蝗虫伤毁稼禾,可独不入犬牙缘界的中牟县境。河南尹袁安不信会真有其事,就特派仁恕掾肥亲前往中牟察看。鲁恭与来者同行于田间小路,共坐于桑下,见山鸡过于侧不飞,旁有童子也不捕捉。来者问童子为啥不捕捉呢?小儿笑道:“山鸡正怀雏。”来者不待童子说完,震惊得马上站起来对鲁恭说:“我本来是奉公到你中牟察看政绩的,果然政绩昭著,名不虚传。你能使仁政教化得蝗虫不犯境,便是一异;化及鸟兽,便是二异;童有仁心,便是三异。我若久留,必然给你添更多麻烦,请就此告别吧。”来者说罢而回,如实报于河南尹袁安。袁安大为惊异,当即奏报朝廷,极言中牟县令鲁恭以德化民,竟有三异。汉章帝刘煜闻奏,征调鲁恭入宫,升迁为侍御史。今中牟县有三异张村和鲁恭驯雉处,即为“鲁恭三异”的明证。
中牟县刘集镇鲁庙村有鲁公祠,“鲁祠晴晖”已成中牟古代八景之一。汉章帝诏贤良方正之士,鲁恭推荐中牟名士王方,汉章帝以公车之礼召王方入宫,任为侍中。后来朝廷拜鲁恭为鲁诗博士,来就学者日盛一日,又迁升鲁恭为安乐相。是时东州盗贼很多,诸那皆受其患。鲁恭到任后重赐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领党众降鲁恭,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那太平无事。升鲁恭为博昌尉,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鲁恭拜为议郎,永元十二年升迁为司徒(朝廷三公之一),永元十五年巡守南阳。其子抚为郎中,赐驸马从驾。恭之弟丕也升为侍中。鲁恭父子与其弟并列朝廷,德高望重,不胜荣耀之至。后来鲁恭因坐事策免。
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任鲁恭为长乐卫尉。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鲁恭又复为司徒。永初三年(公元109年),鲁恭因病老辞官回乡。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病卒于平陵故乡,享年81岁。其子鲁谦官至陇西太守,颇有名绩。其孙鲁旭官至太仆与司徒王允共谋同诛董卓,名垂青史。到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赠谥鲁恭为太师,从此便尊鲁恭为鲁太师。鲁恭美誉流芳百世,其在中牟的“三异”佳话更是万古流芳,因此,鲁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