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魔抗争,轰不垮的灵魂 —读谭金华《走过灰暗的日子》||吴云立专栏6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8-21 09:50

与病魔抗争,轰不垮的灵魂
——读谭金华《走过灰暗的日子》
云南  吴云立

       在当代散文的星空中,谭金华的《走过灰暗的日子》如一颗带着伤痕却依然闪耀的星辰,以其真实的力量照亮了疾病叙事这一特殊领域。这篇自述性散文不仅记录了一位喉癌患者的治疗历程,更展现了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对生命重创时的精神图景。当我们将这篇文章置于疾病书写的文学传统中审视,会发现它超越了单纯的病痛记录,成为一曲关于人性尊严、生命韧性与艺术救赎的壮歌。

      谭金华的叙述从确诊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喉癌”二字对一位靠嗓音生存的文艺工作者而言,不啻为最残酷的判决。文中描绘的那个医院场景——医生平静的宣判、作者瞬间的崩溃、亲友背过身的泪水——构成了疾病叙事中典型的“诊断时刻”。这种将职业身份与患病部位高度重合的命运安排,使谭金华的遭遇具有了古希腊悲剧般的残酷诗意。作为曾经的“金嗓子”,声带的失去不仅是器官的缺损,更是艺术生命的局部死亡。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灰暗无语的日子”,这“无语”二字对一位习惯用声音表达、用歌唱生活的演员来说,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重量。

      在疾病文学的传统中,苏珊·桑塔格曾在《疾病的隐喻》中批判社会对疾病的污名化,而谭金华的文章则从患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疾病如何解构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当作者描述自己“戴着塑料气管,从此如同戴上千斤枷锁一般”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病人的生理困境,更是一个突然被抛入“他者”境地的社会人的心理震荡。那些需要“用笔写文字”与人交流的日子,那些因咳嗽无法入眠的夜晚,那些“狼狈的形象实在对不起观众”的自我贬低,无不显示疾病如何将主体异化为陌生的自己。

      然而,谭金华叙事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展示痛苦,而在于展现一种“轰不垮”的精神韧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三次痰堵气管的生死危机,她的描述没有丝毫自怜,反而在“南无阿弥陀佛”的默念中展现出惊人的冷静。这种冷静不是麻木,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淬炼的生命智慧。当塑料气管变形导致异常痛苦而医生迟迟不肯更换时,作者没有陷入愤怒的控诉,而是在换管成功后宽容地原谅了医生的失误。这种态度超越了简单的医患关系,体现了一个经历过艺术熏陶的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与包容。

      在疾病叙事的文学谱系中,谭金华的文字与西西《哀悼乳房》、池莉《霍乱之症》等作品形成对话,但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艺术工作者的敏感与社会活动家的广阔人际网络,如何在疾病体验中交织。文中详细记录的探望者名单——从文艺界同仁到社区邻居,从学生到亲戚——不仅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社会关系,更暗示了艺术生涯积累的人际温暖如何在危机时刻形成支持网络。这种记录方式使私人化的疾病体验获得了公共性维度,个人的痛苦与抗争因此具有了社会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谭金华对医疗过程中细节的精确记忆与描述。从放疗时“模具往头、颈部一罩,上紧螺丝”的技术细节,到塑料气管“中间都爆开了花,像个小灯笼的骨架”的具象呈现,这些医疗身体的经验书写,构成了文本中最具冲击力的段落。这种对医疗技术介入身体的敏感记录,与当代身体哲学中关于“身体技术”的讨论不谋而合。当作者描述“27次放疗在胆战心惊中终于完成了”时,简短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次与医疗机器的亲密接触,是技术化医疗时代患者特有的生存体验。

     《走过灰暗的日子》还隐含着对医疗体系的人文批判。当医生坚持不更换明显有问题的气管时,当年轻医生关于“这个病人27次放疗做不做得下来”的议论被无意中听到时,文本揭示了医疗实践中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断裂。然而,谭金华并未停留于批判,而是通过自身经历提出了建设性的反思——最终医生诚恳的道歉与作者宽容的接受,构成了一种理想的医患和解图景。

      文章结尾处,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感悟尤为深刻。那些雪中送炭者与绕道而行者的对比,那些曾受帮助却冷漠以对的面孔,构成了疾病这面照妖镜映照出的人性真相。谭金华的处理方式颇具智慧——她既直面人性的阴暗,又不被其吞噬;既看清“哪些是人哪些是鬼”,又选择将能量集中于感恩与回报。这种态度使文章超越了个人恩怨的记录,升华为对生命关系的哲学思考。

      作为艺术家的谭金华在文中展现了独特的意象运用能力。塑料气管变为“魔鬼的爪子”的比喻,放疗时“喉咙这块肿痛得厉害,像烤焦了似的”的形容,以及最终“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象征,都显示出专业艺术工作者将经验转化为意象的敏锐。这种艺术化的表达使疾病体验获得了审美体验,痛苦因此可以被凝视、被理解、最终被超越。

     《走过灰暗的日子》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完整的生命哲学——疾病不是生命的异数,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不是要逃避的敌人,而是可以对话的经历。当作者说“感谢这场病灾,让我懂得健康是多么重要,使我眼神更加明亮,看清了许多人和事”时,她实践了尼采“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的生命哲学。这种将疾病整合入生命叙事的能力,使谭金华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疾病回忆录,成为关于成长与超越的普遍寓言。

      在当代社会普遍恐惧疾病与衰老的语境下,谭金华用她的文字证明:真正的尊严不在于免于痛苦,而在于如何带着痛苦生活;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不被击倒,而在于每次被击倒后都能重新站起。这篇散文最终告诉我们,比病魔更强大的是一个经历过艺术淬炼、被爱与感恩滋养的灵魂——这样的灵魂,是轰不垮的。
2025年8月16日深夜,于景洪市第四中学书斋。

吴云立,高级教师,中国通俗文艺协会会员,云南省演讲学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工作部部长,云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双版纳评论家协会顾问,《百姓作家》副主编,西双版纳作协音舞协会会员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